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不做猢猻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18]     我要評論

青 絲

 秦檜詩云:「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據說是秦檜尚未發跡之前,曾為鄉村塾師,因蒙童頑劣憊懶,令他頭痛不已,由是賦詩以抒胸中積存的不平之氣。猢猻王也因此成為了鄉村塾師的代稱。

 其實秦檜的詩,除了抒懷才不遇之歎,也是在宣洩一種被排斥在「體制」外的抑鬱不適。古代除了中央官學之外,各州縣也都開辦有地方官學,擔任教職的都是有功名的文化官員,待遇優厚。宋人呂榮義的《上庠錄》載,宋神宗曾擔心太學裡的伙食不好,慢待了學生,某日特地從太學裡取來饅頭品嚐,吃了以後非常滿意,認為以這樣的伙食培養人才,可以無愧於心。官學裡的學生飯食尚且如此,老師的待遇亦可想而知。

 然而,古代的初級教育,政府卻沒有任何財政上的支持,完全是依靠民眾的力量集資辦學或自行聘請塾師坐館,教授蒙童,擔任教職的也都是些未能登第入仕的落魄文人,所得的束脩僅能糊以溫飽。而古人的價值觀,是將學優而仕,從政為官,視為讀書人的終極安身立命之道。所以,既無「皇糧」可吃、又無科名財利的鄉村塾師,遭人看不起是很普遍的現象。《煙嶼樓筆記》載,有塾師某日無聊,作了一首《詠薄粥詩》自嘲:「撮米燒成粥一甌,北風吹去浪悠悠。手持好似菱花鏡,照見樓台在上頭。」

 塾師正搖頭晃腦地吟哦,一個過路的乞丐聽了,插嘴道:「詩是好詩,就是有些不夠貼切。一甌粥裡有一撮米,就不算是薄粥了,宜改為『粒米』;吃粥時未必遇到北風,如果鼻子裡吹出的氣息把粥吹起漣漪,就更顯粥薄,所以宜改為『鼻風』;吃粥的地方也未必有樓台,末句宜改為『照見鬚眉在裡頭』,方更為密合妥當。」塾師大驚,問乞丐:「你如此高才,怎麼還以乞討為生,何不去做塾師,我可為你保薦。」乞丐蹙眉答道:「千萬不要!我就是不願意吃薄粥,所以才乞討。」故事意在嘲諷塾師還沒有乞丐那般愜意,生活得更有自然本色。

 《清稗類鈔》裡還有一個更損的故事:某鄉村學究休年假回家,得意地把束脩放到桌上向妻子炫耀,說:「此乃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得來!」其妻見狀,從櫃子裡拿出多十倍的錢來,說:「此乃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得來!」塾師一聽大怒,與妻子大吵起來。塾師的父親在門外聽到了,就說:「為這種小事,何必吵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從這兩個小故事也可以略窺過去之人,對處在「體制」外的鄉塾學究的鄙薄和輕視。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的悲哀。因為不論在任何時代,如果沒有這些處於金字塔底端、數量龐大的下層知識分子,也就不會有作為社會中堅的士大夫階層。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孝心感天動幣來 (2011-01-18) (圖)
古典瞬間:不做猢猻王 (2011-01-18)
亦有可聞:「祭灶」中的民意 (2011-01-18) (圖)
詞話詩說:苦 瓜 (2011-01-18) (圖)
歷史與空間:圖畫與表演──唐代變文講唱藝術的盛衰 (2011-01-15) (圖)
心靈驛站:有院子的屋子 (2011-01-15) (圖)
文化觀察:外 省 (2011-01-15)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日本潮語 (2011-01-15) (圖)
歷史與空間:康熙的財政公示 (2011-01-12) (圖)
古今講台:《三國》中的弓箭 (2011-01-12)
亦有可聞:秦昭王為何不領情 (2011-01-12) (圖)
豆棚閒話:兩個和尚 (2011-01-12) (圖)
生活點滴:春節趣事 (2011-01-12) (圖)
歷史與空間:三個人的水繪園 (2011-01-11) (圖)
豆棚閒話:蘇東坡的能吃 (2011-01-11) (圖)
亦有可聞:百密一疏 (2011-01-11)
來鴻:勤得惰失 (2011-01-11) (圖)
歷史與空間:為死亡添上意義的本色神學 (2011-01-08) (圖)
古典瞬間:卜 歲 (2011-01-08) (圖)
文化觀察:生日,生日 (2011-01-0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