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珩
財政預算案經修訂後,建議向全港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派發6,000元,有輿論認為遺漏了新來港人士,政府從善如流,宣布透過關愛基金向新來港人士派發6,000元,但建議設入息審查。曾俊華提出的有關修訂案,因反對派怕得失選民不敢反對,以34票贊成、11票棄權及0票反對獲立法會通過。
新來港者也是港人一分子
值得注意的是,立法會周三就預算案表決之前,有近200人發起「反對派6,000元給非香港居民」遊行,有人高舉「我們不要新移民」標語,有人批評派錢令今天的新來港人士不勞而獲。另邊廂,社會各界也有許多人指出,新來港人士也是香港人一分子,也是我們的家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說明,香港社會有部分人歧視新來港人士,但大部分人對新來港人士是寬容的。
政府對新來港人士派錢,再次引起社會對新來港人士的關注。根據政府統計處早前的調查,全港約有24萬名內地來港定居7年以下的人士,佔全香港人口3.5%,估計他們來自約16萬個住戶,佔全香港住戶6.9%。當中73.7%為女性,多是從內地來港與丈夫團聚。內地新來港人士的年齡中位數為31歲,每月入息中位數是10,100元,與整體香港人口的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18,900元有差距。
對香港不是損害而是助益
新來港人士中,73.7%為女性,不少新來港婦女需依賴丈夫,或依靠低收入工作過活,更需照顧孩子,她們正是香港最需要幫助、最需要改善生活的其中一群。不少新來港婦女來港後打兩份散工,照顧兩個年幼子女和長期病患丈夫,這情況非常普遍,社會大眾應以包容態度對待她們。而她們生活的改善,就是他們孩子生活的改善。新來港家庭中的兒女更是香港的未來主人翁,讓他們在較好的環境中成長,實是一項明智的投資。讓他們享有較多福利,對香港來說,不是損害,而是助益。
無可否認,現時本港的新來港人士多半是屬低技術、低學歷人士。很多人認為,他們是香港的負累,無助於經濟轉型,故不希望津助他們。然而,不要忘記,香港大部分人口,都是來自內地的新來港人士和他們的後代,香港的繁榮,是由新舊來港人士共同創造的,為什麼要對現時的新來港人士施以白眼呢? 如不體恤新來港人士,就可能忘記自己父母以前可能也是新來港人士。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我們可以盡量避免不公。發揚寬容文化,體恤新來港人士,善待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有助於讓他們融入社會,促進和諧。
學澳門政策做及時雨
財爺派錢,連新來港人士也派一份,並改以關愛基金的形式津助他們,也是個不錯的主意。只不過,既然宣布向新來港人士派錢,便應該大方一點,為何需要入息審查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澳門永久性居民(包括小孩)可以獲得4,000 澳門元,而非永久性居民則可以獲得2,400 澳門元,政策清晰、明確、公平。為什麼香港不加以學習,而要捨簡取繁呢?而且,引入入息審查令基金未能發揮「及時雨」角色,繁複的行政工序或令新來港人士難以在短期受惠。
新來港人士中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家庭中的父親已亡,母親還未有單程證來港定居,只因要照顧孩子,於是經常往返兩地,生活開銷靠的是未成年兒女所領的綜援。關愛基金的派錢對象只是18歲以上的人士,這樣,新來港人士中最需要關愛的家庭將沒有資格受益。當局應該解決這個難題,比如派發津貼給未成年的香港居民就是一個途徑。
香港現有的700萬人口中,已很難找出最初的土著,只有誰先來、誰後到。源源不斷的移居流動給香港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和人才,也許這正是這座華洋參雜的東方之珠經久不衰的根本所在。寬容是移居社會的共性,寬容別人的生存就是寬容自己。發揚關愛文化,體恤新來港人士,需要的就是寬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