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蔡渭衡先生
——悼念蔡渭衡先生
韋 剛 粵仁達聯誼會
蔡渭衡兄一生經歷顛簸,飽遭風雨,為愛國愛港事業克己盡責,即使身陷冤獄之時,面對港英的百般誣詆,威迫利誘不為所動,並嚴詞拒絕,不向反動勢力低頭,屈膝異族。其堅貞不屈精神,與身陷匈奴吞氈飲血的蘇武相似,可譽為具有「子卿氣節」。
自前年始,渭衡兄的身體健康就漸趨下坡,經常進出醫院。去年(2010)初,他因大病又進醫院,事為全國政協常委徐展堂得悉,親自提升渭衡兄的治療條件,轉入私家病房,全部費用由徐先生負責。4月時,徐先生在京參加會議時因急病逝世,其時渭衡兄仍在醫院,他擔心因此醫療費用沒人「埋單」,我安慰他說徐先生後人必會秉承其意願,會妥為解決費用。俟後,渭衡兄再數度入院,健康更差,身體更弱,連我們的聚會也不能參加。我們也知道他將會走完這「生老病死」的人生歷程,心理上有了準備,但當我聽到噩耗時,仍感悲痛,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我識渭衡兄於三十年前在廣東省政協,雖然不是總角之交,但兄平易近人,一見如故,相交甚暢。兄較我年長逾十載,經歷顛簸,飽遭風雨,然畢生滿懷愛國熱情,矢志愛港。香港回歸前,兄參加全國人大而我亦轉任廣東省人大代表,但仍時常見面。1997年港區廣東省人大代表成立「粵仁達聯誼會」,參加者為歷屆廣東省港區人代及全國人代,其後逐漸擴大至其他人士。兄亦主動參加本會,熱情出席各項活動,平時我們亦常有茶敍或電話傾談,數十年來友情彌堅。驟聆兄駕鶴西去,回想往事,念兄之為人視事,典範鮮明,概括為四項特點,凝成四句,併作一聯,以鶴頂格嵌兄諱:
渭南情摯,子卿氣節;
衡峰眼界,珠水襟懷。
渭南情摯 子卿氣節
兄暮年時,友輩都喜稱他作「蔡翁」,因其年高德劭而又無論長幼俱樂於親近。翁於太平洋戰事前後在港任職英商洋行,上世紀60年代參加華革會,建樹良多,為香港回歸及愛國愛港事業克盡己責。謙謙君子、泱泱儒風,不禁令人聯想起愛國詩人陸游,晚年被封「渭南伯」,因以其作品五十卷命名《渭南文集》,傳頌一時,其愛國情摯與蔡翁古今輝映。翁曾語我曰:「恨未得見兩岸早日一統耳。」他日台灣回歸祖國,切盼蔡翁家屬無忘奠告。
1967年蔡翁蒙難被陷冤獄於摩星嶺,港英政治部夥同英方政工人員多方盤詰,百般誣詆,並威迫利誘妄圖使翁改變立場,背離愛國愛港隊伍而為港英效力。翁嚴詞拒絕,不向反動勢力低頭,屈膝異族。出獄後,翁離開英商洋行,轉覓工作。其堅貞不屈精神,與身陷匈奴吞氈飲血的蘇武相似,故可譽為具有「子卿氣節」。反觀今日某些人士,自命清高為民,但卻可因一己私利而任由外人指使,做出反中亂港行徑,可嗟可嘆。
衡峰眼界 珠水襟懷
香港回歸祖國後,又值國內改革開放高潮,蔡翁憑數十年營商及與外商交往的關係及經驗,獲法國興業銀行禮聘為中國代表處高級顧問。翁高瞻遠矚,深信我國與世界經濟將加強接觸,金融業前景繁榮,並從國際政經發展趨勢論斷,作出獨具見識的建議,指導外商,深得銀行信賴,獲得收益。其論證常具先見性和獨特性,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概,猶如南嶽衡山,傲立江南,群丘懾服。
蔡翁原籍廣東三水,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北隅。因北江、西江及綏江三水匯聚於此而名,亦屬珠江水系。該地物產不似同處珠三角的南、番、中、順富饒,但民風純樸勤奮耐勞。翁血脈相連亦懷有這基因,生性淳和,待人友善,不求利祿,淡薄功名,晚年尤其如是。正如珠江水以其清冽甘泉供港人飲用經年,利為民謀,情為民繫,恬然默然為港人造福而不唱高調。粵仁達聯誼會成立伊始,翁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欣然加入,歷次聚會及參觀旅行亦踴躍參加。某次愚夫婦與翁伉儷同處華北列車,竟夕暢談,得聆翁敘往事,其情如昨。數年前聚會中翁喜發言,洋洋灑灑引古論今;近年雖鮮聞偉論,但仍堅持到會與老友相見;步履雖艱但頭腦清醒,和藹可親一如既往。兩三月前我致電問候,翁仍表示如體力許可當再赴會,孰料訃聞傳來,斯人已矣,翁溘然仙逝,良友歸西。他日九天重逢屆時必有佳音奉告:珠江水甜物阜,珠三角地靈人傑,此間必將成世界大都會,祖國將繼續繁榮發展,翁夙願將圓,望翁安然將息。珠三角源遠流長,珠江人情深念舊,吾儕將永遠與翁同在,永懷翁之雋語良言,秉持愛國愛港大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