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 資深傳媒人
全球都在密切追蹤和研究中東巨變,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所長帕斯卡爾•波尼法斯亦不例外。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波尼法斯認為,儘管這是新世紀以來的一樁深刻影響國際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格局的大事,但與蘇聯與東歐巨變相比,阿拉伯巨變的衝擊並未改變國際關係格局本身,其後果也與蘇東巨變不可同日而語。
西亞-北非阿拉伯巨變已經導致兩個政權倒台(突尼斯和埃及)、一場戰爭(利比亞)、一國迎來外國軍隊(巴林)和多個國家陷入動盪(敘利亞、也門、阿爾及利亞、約旦等)。以西亞-北非為震源,震波正在向全球蔓延。法、美、英等西方國家以北約為核心、打著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的旗號,正在軍事上介入利比亞戰爭。而在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權更迭中,美國和歐洲的影子也非常清晰地飄盪在突尼斯和開羅的空中。非盟和阿盟各自以不同姿態、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試圖控制局勢的變化和發展。而中、俄、巴、印等國則在憂心忡忡地關注著這個世界最重要的產油區形勢的變化與發展。
中東巨變未導致國際格局質變
波尼法斯首先認為,認定阿拉伯巨變會同東歐巨變一樣,形成某種國際地緣政治的「大地震」,目前下定語顯然為時過早。東歐巨變是一種同質變化,一批國家從社會主義制度轉型為民主制度;而這次阿拉伯世界的變化卻是異質變化,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是相同的,最終達到的後果顯然也會有差別。如果說突尼斯發生的確實是一場民眾起義的話,在埃及卻是一場半革命、半軍隊主導的「宮廷政變」,軍隊目前控制著國家。第三種情況即利比亞實際上正在進行的是一場內戰。第四種情況則是巴林,在那裡,民眾起義已經被完全鎮壓下去,並且是在阿拉伯鄰國出動武力支持的情況下被鎮壓的。由此可窺,阿拉伯巨變是多樣化的,與當年東歐巨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巨變並沒有導致國際關係格局形成質的變化。蘇東歐巨變的結果是蘇聯的衰弱和解體、兩霸格局的崩潰和冷戰的結束;而阿拉伯巨變卻並沒有改變阿拉伯世界本身及其與外部的總體關係結構。正因為阿拉伯革命並不是一場同質的變化,因此其導致的後果也將是多樣化的。如果說巴林將進一步加強與西方合作的話,利比亞將走向何方幾乎無人能夠知曉。突尼斯可能會成為民主化進程比較順利的國家,但恰恰因為這一民主化,很有可能令該國上百年來與其宗主國法國的關係產生重要變化。埃及更是游離在加強還是疏遠與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問題上而難以自解。因此,阿拉伯巨變究竟會對國際關係產生何等樣的衝擊,是否會產生一個「阿拉伯巨變前」和一個「阿拉伯巨變後」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尚需時間觀察。
美國仍主導中東局勢變化
但波尼法斯認為,由於中國和俄羅斯都沒有取代美國,在西亞-北非地區扮演主要角色的意願,因此美國雖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挫敗,但仍然將佔據著對阿拉伯主要國家的影響具有絕對優勢的地位。阿拉伯世界與美國的關係肯定正在發生變化。美國仍然會通過軍事援助和其他手段,來保持與平衡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美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主要關鍵在於以色列。阿拉伯巨變後的新政權將不得不考慮到其民眾強烈的反美、反以情緒,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疏遠與美、以的關係。但波尼法斯不同意說阿拉伯民眾普遍反美。因為他們反對的僅僅是美國一邊倒「挺以」政策。如奧巴馬真正著手敦促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商和平進程的話,阿拉伯世界將樂於看到這種局面的出現。但美國總統往往有一個弱點,即在其第一任期是無法著手解決中東問題的。奧巴馬也不例外。事實上他也屈從於壓力集團的影響力。但一般來說美國總統往往到第二任期,就會關注並試圖解決中東和平進程問題。如果奧巴馬做到這一點,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就會改善。
利比亞戰爭加劇南北分裂
波尼法斯承認,由於利比亞問題的出現,使得阿拉伯巨變有了更多的「國際化因素」。他認為,這場戰爭引起的國際反應,對於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格局來說,是意味深長的。中、俄、巴、印、德等五國在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表決時投棄權票,證明國際社會的分裂正在加劇。波尼法斯並不認為這是「新興國家」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分裂。對於「金磚四國」之稱,波尼法斯也不認可,「俄羅斯不是新興國家,中國也早已成為一個強國,只有巴西和印度稱得上是新興國家」;而且「說中、俄棄權是因為支持獨裁國家更是說不通,被稱為民主國家的巴、印棄權對這種說法就是最好的反駁」。波尼法斯認為,這實質上是南方國家對北方國家提出的「人道主義干預」的一種拒絕認同。大多數南方國家均對「人道主義干預」表示了強烈的反感態度。利比亞戰爭加劇了這種南北分裂。
法德分裂公開化
歐洲在利比亞問題上的分裂同樣引人注目。德國拒絕追隨法國對利比亞動武,波尼法斯認為這證明法德軸心運轉不妙。究其原因,一是德法力量對比正在朝著從兩德統一以後就出現的德強法弱的方向發展,雙方差距拉大,使雙方的外交政策也出現越來越多的不同點。二是兩國領導人的關係從來沒有這麼糟糕過。只要看一看吉斯卡爾.德斯坦與施密特、密特朗與科爾、希拉克與施羅德的關係,再比較一下薩科齊與默克爾,就可以了解法德關係目前的狀況。應該承認,法國在歐盟首腦峰會前夕單方面外交承認利比亞全國委員會,不是加強法德軸心的舉動。德國在經濟和人口方面日益超越法國,而法國在國際舞台上缺乏與盟國溝通和協商的結果,就是法德兩國日益疏遠。利比亞戰爭只是將法德分裂公開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