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特區政府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心態是應當肯定的,參與規劃的力度也是史無前例地大。接下來的問題是,特區政府能否帶領香港社會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實施,讓香港在未來5年真正借力國家「十二五」發展?有人也許會感覺鬱悶甚至反感:又要特區政府放棄「積極不干預主義」來對經濟轉型和民生改善有作為,又要特區政府做思想和道德的引導工作來緩解社會矛盾,還要不要自由市場傳統?回答是:自由市場傳統必須繼承,但是,政府與市場關係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當前和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提高的客觀要求。
特區政府對待香港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與她對待香港參與國家「十一五」規劃相比,無疑是積極的,沒有半點「被規劃」的影子,而是主動要求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寫入香港成為國家唯一國際金融中心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一類字句,並且,將特區政府剛提出來不久的推動所謂六項優勢產業發展列入規劃。
中央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以專門一章來表述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是積極回應了兩個特區政府的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所謂發展六項優勢產業的設想也全部寫進了規劃。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在3月兩會期間解釋了為何規劃未寫入關於香港成為中國唯一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字句,是鑒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取決於實踐而不是意願。換言之,只要香港奮發有為,相對於晚近崛起的上海,是完全可能成為中國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
特區政府參與「十二五」規劃態度積極
總之,特區政府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心態是應當肯定的,參與規劃的力度也是史無前例地大。接下來的問題是,特區政府能否帶領香港社會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實施,讓香港在未來5年真正借力國家「十二五」發展?
兩年多前,2009年1月13日,我在本報論壇版發表《「跨過深圳河」的語言》。當時,一方面,特區政府公佈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方案,表面取消「中中」和「英中」標籤,實際進一步削弱母語教學而擴張英語教學;另一方面,行政長官表示國家改革開放30年歷史證明,香港必須跨過深圳河,不斷加強與內地融合,才能持續發展。於是,提出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語言不僅是教學工具,而且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對於本國或本地文化認同、從而也是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尤其,香港的教學語言還必須配合香港經濟與國家整體經濟一體化大趨勢,香港推行中學教學語言所謂「微調」方案,究竟欲以什麼語言來「跨過深圳河」?
而今,香港參與國家「十二五」發展伊始,卻出現歧視主要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進而攻擊國家主體文化的言論和行動,這樣的心態怎麼適合香港投入國家「十二五」發展?
尤其,必須重視的是,2011年4月10日下午,近200人回應有人經互聯網發起的「反對派6,000元給非香港居民」的遊行。據媒體披露,兩位發起人,一男一女,均不是政治上特定團體的成員,也不是政治上很活躍的分子,卻以「本土居民愛香港,捍衛家園沒有錯」為標榜,發起了這次活動。在遊行參加者中,有人批評特區政府2011/2012財政預算案修訂版向所有符合一定條件的新移民每人派發6,000港元現金,使新移民得以不勞而獲,也有人批評內地孕婦前來香港生產佔用了香港產科服務。
惡化兩地民眾關係 阻礙投入「十二五」發展
正如有識之士所指出,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從1841年僅數以千計人口到如今逾七百萬人口,香港絕大多數居民不是來自內地的移民便是來自內地移民的後代,他(她)們大都經歷過所謂「新移民」即未取得永久居留權階段。因此,將目前尚未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新移民與永久居民分隔開來,視之為「異類」,不僅加劇香港社會分化,而且,惡化香港居民與內地同胞關係,阻礙香港與國家主體經濟融合。
在香港內部製造並擴大新移民與永久居民分化,必定毒害香港與國家主體關係。4月10日下午遊行以「反對派6,000元給非香港居民」為旗號,卻有人同時指責內地孕婦前來香港生產便是明白無誤的佐證。香港一部分居民內心深處歧視內地的心理,如不加以正確疏導而任其發作,必將嚴重妨礙香港投入國家「十二五」發展。
這就是特區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有人也許會感覺鬱悶甚至反感:又要特區政府放棄「積極不干預主義」來對經濟轉型和民生改善有作為,又要特區政府做思想和道德的引導工作來緩解社會矛盾,還要不要自由市場傳統?
回答是:自由市場傳統必須繼承,但是,政府與市場關係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當前和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提高的客觀要求,但是,政府與社會關係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當前和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香港政治發展和社會演進的客觀要求。有人主張「小政府,大社會」。不以正確觀念團結社會,小政府怎能領導大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