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開卷有益:文藝復興:喚醒歐洲的花朵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讀元坤的《文藝復興那些年》

鈴 蘭

 13世紀末期,在意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進行一場復古運動,這場運動就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只不過是一場在文學、藝術、哲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思想文化盛宴,何以會刺痛羅馬,喚醒歐洲呢?近日讀元坤的新作《文藝復興那些年》(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3月),終於找到了答案。

 《文藝復興那些年》由「那時的歐洲很黑暗、古老的歐洲出現過文明、人不再是神的奴僕、這才是真在的繪畫、花兒盛開的季節、花圃裡不應少的兩朵鮮花、又一朵鮮花終於盛開了」七部分組成。「那時的歐洲很黑暗」講述了文藝復興之前,歐洲受到教會的黑暗統治,國家落後,制度落後,思想進步人士遭到打擊。基督教主張以上帝為中心,摒棄理性與知識,強調上帝是萬能的,教皇為「萬王之王」。這一荒謬的邏輯與統治制度直接導致歐洲的貧窮、落後,最終引發了15—16世紀的宗教革命,教會隨之土崩瓦解。

 歐洲文明起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黑格爾曾說,古希臘是歐洲人的精神家園。蘇格拉底就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助產士」。蘇格拉底思想豐富,生前、死後都有一大批追求者和反對者。他的思想後來經其弟子色諾芬與柏拉圖的傳播,得以留傳後世。《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代表作,討論的主題是正義,他認為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具備智慧、勇敢、自治、正義四種品質。

 但丁是意大利封建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資本主義開始的標誌性人物。他從小喜歡詩歌,並通過自己的作品,對當時至高無上的教皇制度予以打擊。代表作是舉世聞名的巨著《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篇,每篇33曲,加上序曲,正好100曲,優美的詩詞中蘊涵著詩人強烈的愛恨感,反映了時代的進步,但他美化皇帝,又有其唯心落後的一面。

 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的真正代表,有「文藝復興之父」之稱。他認為「人處在上帝造物的最高地位,應該重視人的生活、慾望和感情,要尊重人的生活、感情和慾望,以及自由、平等、幸福」。此外,有「時代的鼓手」之稱的薄伽丘也對文藝復興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十日談》被稱為「人曲」,與但丁的《神曲》齊名。

 「七星詩社」是16世紀中期法國的一個文學團體,在法國詩壇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晚期的人文主義散文作家,是歐洲近代散文的創始人。他的代表作是《隨筆集》,內容宣揚將生命視為「自然的厚賜」,主張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讓短暫的生活越豐富越好。《隨筆集》與培根的《培根人生論》、《帕斯卡思想錄》並稱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另外,戲劇界的莎士比亞,美術界的喬托、馬薩喬、達芬奇、拉斐爾……天文學家哥白尼、伽利略等都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推動歐洲文明向前邁進一大步。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向封建勢力進行鬥爭的狂飆,以摧枯拉朽之勢震撼了整個歐洲,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文藝復興那些年》,元坤著,新世紀出版社,2011年3月)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性別視野•歷史新貌 (2011-04-23) (圖)
開卷有益:文藝復興:喚醒歐洲的花朵 (2011-04-23) (圖)
文化觀察:林黛玉之歎 (2011-04-23)
文化觀察:口頭禪 (2011-04-23)
文訊:「閱讀.經典」講座系列第一講 (2011-04-23) (圖)
歷史與空間:「革命尚未成功」 (2011-04-20) (圖)
古今講台:篆刻是獨特藝術 (2011-04-20)
亦有可聞:清代的麻醉詐騙案 (2011-04-20)
生活點滴:鄰居老王 (2011-04-20) (圖)
豆棚閒話:演講與殺人 (2011-04-20) (圖)
歷史與空間:走進「民國之門」(下) (2011-04-19) (圖)
生活點滴:在悉尼吃海鮮 (2011-04-19) (圖)
古典瞬間:郭氏和虢國之亡 (2011-04-19)
來鴻:寂靜的戲台 (2011-04-19) (圖)
豆棚閒話:都市報流行編故事 (2011-04-19)
歷史與空間:商務印書館與20世紀20年代新文學中心的南移 (2011-04-16) (圖)
豆棚閒話:褲襠裡的虱子 (2011-04-16)
文化觀察:大雅能容物 文章不染塵 (2011-04-16)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4-16) (圖)
歷史與空間:走進「民國之門」(上) (2011-04-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