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初
中美合作有利於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為同舟共濟的夥伴,中美理應以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精神開展合作,妥善處理分歧。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互利共贏,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中美關係之舟才能不斷穩定前行。
關心中美關係的人會注意到,今年以來,兩國關係邁出了一系列重要步伐。胡錦濤主席今年1月對美國進行了成功的國事訪問,兩國元首發表《中美聯合聲明》,開啟了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新階段。此後,為了落實兩國元首的共識,中美高層官員多次會晤,致力於維護中美關係良好勢頭,推動中美關係不斷向前發展。
中美應同舟共濟而非「同舟共擠」
5月上旬,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美國華盛頓落下帷幕。對話取得了廣泛成果,中美雙方均表現出對建設中美合作夥伴關係的積極態度。「同舟共濟」成了此次對話中美雙方使用最多的詞彙之一。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再次使用這個中國成語表達她的良好願望。中方則強調,中美應該而且必須堅持同舟共濟,而不是「同舟共擠」、「同舟共鬥」。
同舟共濟的確是個很形象傳神的詞,在中西文化中都有久遠淵源,因此容易為雙方共同理解。在當前世界各國需要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等新挑戰的形勢下,同舟共濟成為現實需要,具有豐富的內涵。
同舟者,須齊心協力。然而同舟者又客觀存在差異,起點和目標都未必相同。要想共渡風浪,就需要同舟者保持良好的關係,而相互尊重,正是處理雙方分歧的關鍵因素和起碼要求。
相互尊重對待彼此差異
中美作為兩個擁有獨特文化背景的大國,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實行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這實屬正常。比如在人權問題上,中美都贊同聯合國倡導的人權理想,願意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世界人權的發展,也都參加了許多國際人權公約,但在具體的人權事務中又表現出巨大的觀念差異。美國認為人權天賦,中國認為人權不能脫離社會歷史環境;美國反覆強調公民、政治權利,中國認為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基本的人權,人權本質上屬於一國主權範圍之內。
對於這些差異,如果不能抱著相互尊重的態度彼此看待,就會看不到對方的優點,甚至看對方不順眼,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念出聲干涉。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希拉里國務卿在滿面春風送走中國客人之後,美國媒體會披露出她此前接受採訪時對中國人權狀況的貶損?為什麼某位美國駐港領事官員在表示樂見香港繁榮發展的同時,會公開評判中國內地的人權狀況?
中國重視保障人權
事實上,中國政府始終將13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放在首位。中國堅持以發展經濟為全面推進人權建設提供有力保障。中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每一位中國公民的生命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民意表態渠道也大大拓寬,中國網絡普及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人們不管居廟堂之上還是處江湖之遠,均能借助微博、論壇等各種方式表達觀點。中國積極參與人權領域的國際合作,迄今已批准或加入25項國際人權公約,積極履行公約規定的國際義務,並已與美、歐、英、德、俄等近20個國家舉行人權對話或磋商。
當然,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是完美的。關鍵在於,我們以何種態度看待各國之間的差異。是尊重並以平等心態開展對話和合作,還是一味挑剔甚至指責?
答案毫無疑問是前者。中美合作有利於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為同舟共濟的夥伴,中美理應以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精神開展合作,妥善處理分歧。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互利共贏,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中美關係之舟才能不斷穩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