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
過去二、三十年,西方民主國家的金融業發展一日千里,主導了宏觀經濟發展。社會的政治經濟秩序較有利大行或大財團等特權階級,平民百姓則受到不公平待遇。現行的金融制度未夠完善,這些富裕階層利用財力、職權或知識等優勢來賺錢,使社會財富分配愈見不均。有說社會上大部分的財富控制在百分之一的富裕階層手上,其餘九成九市民所擁有的財富不多。種種不合理現象惹來社會一些階層的不滿,故發起「佔領華爾街」和「佔領中環」等行動。
2008年金融海嘯暴露了美國金融制度的問題。是次風暴主要由次按危機引起,2005至2007年美國房地產發展火熱,一些銀行高層只顧圖利,胡亂借錢給客戶買房,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的貸款者也獲批貸款。至2007年底美國房地產泡沫爆破,房價暴跌、利率飆升,銀行和大經紀行面臨大額虧蝕,聯邦政府不得不出資打救。而無論大行賺蝕與否,業內高級職員和總裁仍獲分巨額花紅,引起美國大眾的不滿。
金融業的業務廣泛,除銀行,還包括股票行和基金管理公司等。股票市場中有些不足為外人道的貪污腐化事件,但報章傳媒鮮有談及。例如內幕買賣在任何社會都有出現,在香港亦然。
現時不少香港人財來自有方,有人動輒一億數千萬購買豪宅、名車也面不改容,財富好像從天而降,其中有多少財富透過金融市場的不正當行為而賺得呢?相信只有上帝才知道。
基金運作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社會上很多人不懂理財,故他們把財富交給基金管理公司打理。這些公司每年收取客戶總資產的一個百分比作管理行政費用,對沖基金公司另收取當年所賺的百分之二十為花紅(Performance Bonus)。
基金表現良好,客戶固然受益。但有很多基金表現差強人意,甚少基金的表現會優於基準(benchmark),例如本港的恒生指數或美國的道瓊斯指數。若虧損嚴重,公司可以把表現不佳的基金刪掉,再建立新的基金來籌集資金去投資,可見現行的基金機制對投資客戶並不公平。
2000年起港府推行「強積金」計劃,規定僱主及僱員各付出僱員薪金的百分之五,即合共百分之十作為強積金供款,僱員每月供款上限不超過一千港元,所有供款須交給基金公司打理。考慮到上述不公平的現象,有人戲稱「強積金」為「強搶金」, 指政府強迫打工仔以財富來養活基金經理。
近年,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提出,可考慮在現有的強積金機制下附設自願醫療保險的戶口。基金公司當然歡迎此建議,但對市民是否最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