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理
真理經得起考驗,同樣,真正的學術是經得起批評的。日前,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公開指斥「跟隨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的左翼評論人士」對其進行「文革式的批判和誣衊」,但對於為何把「中國人」和「香港人」並列設置這個學術層面的問題,鍾先生及其支持者卻始終迴避郝先生的質疑。既然鍾先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為甚麼又不肯承認錯誤,而反把矛頭指向質疑者干預學術自由,甚至為他們扣上所謂「文革式批判」的帽子呢?這對於一些堅持捍衛學術自由、追求真理的學者們及鍾先生口中的所謂「左翼評論人士」又是否公平呢?
鍾記民調分化港人身份認同
鍾庭耀的民調及其對郝部長的無理指責刺痛了愛國同胞的心。60年代來港定居的張先生表示,港英殖民統治時期,港英政府用盡方法壓制港人的「中國意識」,利用教育淡化港人的身份認同,使港人對香港近百年歷史缺乏有系統的認識,而當時愛國報章又屢遭打壓,輿論著重宣傳經濟發展,刻意淡化政治,甚至要求學生學習「英國人的理想與習俗」作為基本教育,因此回歸前,港人對「國家」的觀念非常薄弱,在這樣的環境和政治氣候下,鍾先生的民調設置變得理所當然了,但當香港回歸祖國後,一些一心希望為港人重建國家意識的愛國者及愛國媒體繼續被反對派冷嘲熱諷,受人冷眼,鍾先生的民調亦在繼續分化港人的身份認同,情理何在?「現在難得有人願意把我們的心聲表達出來,令我們多年的心結解開,但卻被批評為文革式批判,情何以堪?」
迴避質疑不符學者角色
另一邊廂,鍾庭耀指郝部長公開在報章撰文討論學術自由和知識分子問題是一種進步,又讚揚部長不失風範。這句話倒是道出了很多持中立意見的人的心聲。在中學任教通識科的黃先生表示,自己在校園裡執教十多年,深明學術自由的珍貴和重要,從媒體得知郝先生是大學教授,本著對學術的執著,對港大民調的不科學和不合邏輯提出質疑,民調事件發展至今,郝先生都一貫保持著錚錚鐵骨的學者風範,態度理性溫和。相反,鍾先生卻一直對質疑避而不談,更批評郝先生不了解學者的社會角色及不認識民調活動,「如果不認同郝先生的質疑,那麼為甚麼不拿出理據來擺事實,講道理,彼此進行理性的學術交流不是更好嗎?難道鍾先生認為這樣左閃右避就是學者應有的社會角色?」
學術自由無受到干預
筆者曾私下接觸過郝部長,了解他對事件的看法。郝部長表示,多年來一直堅持自己作為學者及官員應有的信仰,風雨不改,他笑言自己是一個老頑固,雖然連日來被某些媒體不斷攻擊,但他仍堅守對真理的追求,「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理應接納多元的聲音,我也一樣,我很樂意聽取不同方面的聲音,但我也會堅持我認為對的事情。」可能大部分港人都不知道,郝部長在大學時主要任教憲法學和公民權利,因此他更加深明學術自由的重要性和當中的內涵,有報道指郝部長干預了學術自由,甚至鼓動「左派人士」進行文革式的批判,對於這連串毫無根據的指責,郝部長再三強調他尊重言論自由和編輯自主,絕不會超越這個底線的。他亦熱衷與社會不同人士交流,無論是罵他的還是認同他的,都非常歡迎,但前提是要在理性氛圍下討論。「因為有交流就有思想碰撞,有思想碰撞才能做出好的學術來,不過令我感到愧疚的是來了香港多年,廣東話也說不好呢。」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過,「我不認同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我經常在郝部長口中聽到的說話。試問一個堅持這種信念的人,又怎會干預學術自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