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恩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語文及翻譯學部高級導師
TVB電視劇《On Call 36小時》上周五剛播完最後一集,觀眾個多月以來因感人情節而催發的眼淚終於可以鳴金收兵,但網上足本播放的主題曲MV卻是人散曲未終,點擊率持續攀升。也許是容祖兒的歌聲繞樑三日,但更多的應該是希望透過MV中浮光掠影的片段而重溫那一段段值得回想與細味的情境與對白:羅蘭飾演的xx硬撐一口氣至最後一刻,目睹孫兒宣誓為醫生才肯與世長辭;將要做手術截肢的少女走上天台邊模擬手勢邊閉上眼睛幻想自己最後一次拉小提琴;還有馬國明宣讀毫無法律效力的結婚誓辭,讀到「健康疾病都願意一生一世愛你」時,不但感動了劇中的楊怡,還讓每個觀眾更明白誓辭背後的深層哲理。
文化工業 常見複製
稍稍翻閱電視劇播出前後的相關報道,除了與劇中人有關的花邊新聞外,最廣為流傳的莫過於說:《On》劇抄襲自幾年前另一套電視劇《生命有明天》,還比對兩劇情節與人物背景,指出相類之處,結論是「無赤韘~炮製的劇集多次被指抄襲欠缺創意」。
每次看到人們用「欠缺新意」來評價電視劇時,我總是感到納悶。到底,大家是以一個怎樣的角度與標準來看我們的電視創作?無可否認,影視娛樂屬創意工業,「創意」是關鍵,而「欠缺創意」是死門。然而,電視同時也是「文化工業」,由於與生活貼近,受文化大規模生產與大規模消費的要求限制,在「大規模」的前提下,產品千篇一律,常常互相複製,又幾乎是不爭的事實。電視就像陰陽同體,同時容納了「創新」與「複製」這對二律背反的概念。
金庸小說 尚有雷同
其實不獨電視,其他流行文化載體,甚至是民間文學,又何嘗不是創新與複製共冶一爐。俄國文論家普羅普(Vladimir Propp)歸納100多個民間故事,得出31個經常用作推動故事情節的功能(故事人物的行為);功能交錯使用,從而組織出不同的民間故事。中國的武俠小說也有經常出現的核心場面:仇殺、流亡、拜師、練武、復出、艷遇、遇挫、情變、受傷、療傷、得寶、大功告成、歸隱。
強如金庸,也有自己抄襲自己的嫌疑。《書劍恩仇錄》與《天龍八部》中的陳家洛與蕭峰,以及《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與《連城訣》中的狄雲,其身份與遭遇幾乎同出一轍。就以陳與蕭為例,陳家洛(1)以紅花會總舵主身份出場,(2)義父是前任總舵主于萬亭,(3)武功不俗,同輩之冠,(4)同胞姊妹霍青桐、喀麗絲愛上他,(5)挾持過乾隆皇帝,(6)妹妹為他自殺,(7)親兄不念兄弟之情,(8)被乾隆設計,使墮入甕中,(9)乾隆軍隊包圍,少林僧人相救,(10)與乾隆達成某種「和平」協議,(11)香香公主為救自己而死。至於蕭峰,則是(1)以丐幫幫主身份出場,(2)師父是前任幫主汪劍通,(3)武功高強,同輩之冠,(4)同胞姊妹阿朱、阿紫愛上他,(5)挾持過契丹皇帝,(6)妹妹為他自殺,(7)義兄不念兄弟之情,(8)被耶律洪基設計囚禁,(9)契丹軍隊包圍,少林僧人相救,(10)要耶律洪基退兵,宋遼和平,(11)阿朱為救自己而死。
背景改變 更新意義
儘管相似,金庸小說的文學價值卻並未因此減退,反而與日俱增。這些現象一再告訴我們:如果只執著於是否「雷同」,那任何人都可以很輕易地下「抄襲而欠缺新意」的判斷。但事實是:永遠不會有相同的情節。情節即使在不同的文本重複出現,而由於文本所處身的時空背景不同,面對的是不一樣的觀眾與社會環境,情節所呈現的意義與功能也自然相異。
老實說,《On》劇給我很大的享受與啟發,特別是看到劇中那幾個或輕浮、自視,或缺乏自信、無目標的實習醫生,最後都可以從失敗與跌倒中成長。最後一幕,馬國明飾演的張一健看到這些已經獨當一面的醫生,很滿足地說:「愈來愈有醫生風範。」相同情節也出現在我的人生中。這些在劇中成長的醫生活脫脫是我現實生活中的學生寫照,我同樣因為看到他們成長而感到滿足。
電視能夠引起共鳴,正是因為與生活貼近,創意與否,於我來說,尚是其次。
逢周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