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上)
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人類從前有共同語言,而且十分團結。當時人們聯合起來,興建一高塔以通向天堂。上帝降臨視察時,發現人們過於自信而為所欲為,於是決定變亂人們的口音和語言,並使他們分散各地,以懲誡人們自大和狂妄的態度。如是阻止了人類的計劃,自此各散東西,高塔亦因而停工,名為「巴別」。這個故事令筆者不期然想起歐美等地的語言特色:雖然他們均屬於拉丁語系,但亦有不同之處。今回就讓我們探究一下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吧!
美式雛形受外來文化影響
17世紀中期,英國移民把英語移植到美國。該時期的美式英語仍處於語言形成(language founding)的階段。一些方言詞的產生如paw-paw,raccoon和hominy反映了當時的語言極受印第安及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
18世紀末期,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在該特殊環境的推動下,新的詞彙應運而生。舊的詞彙也被賦予新的意義,好像美國人一般用fall,而不用autumn(意:秋天);用semester而不用term(意:學期);用elevator而不用lift(意:升降機)等。又如美式英語中,card原為卡片,但後來轉為紙牌之意。
全球化滲透他國語言領域
20世紀後期是全球一體化的年代。隨著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急速發展,其超級大國的地位在語言文化領域上也對他國文化起著不可忽略的滲透作用。我們一直視之為標準英語(standard English)的英式英語也受著美式英語的影響,好像programme一詞,原指電視節目或日程,但當表達為電腦程式時,美式拼寫的program也被廣泛使用;又如天橋一詞,美式英語是flyover,而英式英語是overpass,但時至今天,兩者均趨向使用crossover。
語言與政經軍科關係密切
眼看美式英語在香港的地位,你就會發現語言的影響力跟其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香港的歷史發展特殊,1997年回歸以前在教育制度及教學內容方面都受英國文化影響,英語應用以英式英語為標準。然而,隨著香港的政治發展轉變,加上美國在電腦科技、政壇、經濟市場等獨佔鰲頭,香港人接觸美式英語的機會漸多,傾向使用美式英語的人數也漸廣,從而美式英語在港人心中佔一席位。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大都會,我們接觸英語的機會甚多,然而英式美式英語的混合使用亦十分頻繁。這無疑是在香港學習英語的一個極大挑戰。究竟我們在香港學習英語時該如何定位?使用英語時又該如何自處?對於大眾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問號。
就筆者的看法,語言是人們表達其所思所想的工具,其應用將根據歷史文化、時間變遷而作出改變。因此我們追求的不應是語言絕對的對與錯,而是其習慣性和常用性,就像一些語法被普及廣泛使用,它便是正確了。下回我們繼續探討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應用和差異。
逢周三見報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語言傳意學部講師 廖尹彤、蘇晏生
聯絡電郵:clc@hkct.edu.hk
學部網站:http://clc.hkct.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