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是佔政府經常開支最大份額的政策範疇,在2011/12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教育開支預算便高達540多億元,為政府經常開支的22.5%,即用了近1/4財政資源投資在香港的教育服務上。這當然還沒計算其他在港的外來直接投資,他們在教育上的投資龐大,當中的表表者包括美國的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和英國著名貴族學校哈羅學校(Harrow School),難怪港府正積極研究發展本港成為亞太區的教育樞紐。
達「硬」指標 屬好教育?
基於服務本質所存在的不穩定性較大,而教育本身是一種服務。因此,服務質素的保證便成為了教育服務提供者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和最大的挑戰之一。鑑於社會對教育服務質素的期望不斷提升,港府透過教育局的「學校教育質素保證機制」、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資歷架構」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策略性規劃」所發揮的領導和監管角色,對本港教育服務質素影響深遠,成效有待考證。筆者有時會問自己,究竟怎樣才是好的教育服務呢?是否只要達至某些服務質素的「硬」指標就是了?教育服務的真正意義又是甚麼呢?
謙卑教授 事半功倍
鑑於筆者是一位教授服務管理課程的教師,曾在一次教學中與學生分享了一個故事。不久前有一位專科醫生跟筆者說笑,如你到某一所醫院看病,你應該會看到「A號笑容」。筆者心想,不知有沒有「B號問候」或「C號手勢」呢?這事更令筆者反思何謂「教育」。在這個問責和投訴文化較強的年代,受了嚴格訓練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明白和懂得如何達至某些服務質素的「硬」指標,讓學生享受到某程度的教育服務水平。可是,如教育工作者能使用較「人性化」的處理方式,例如謙卑的心和態度來給予真誠的服務,並以愛心處處為學生著想,這定必事半功倍,更不會讓學生理解成「虛假」的服務行為。而且,教育工作者再不會只活在別人所訂立的服務質素機制底下工作,從而限制教學潛能。運用謙卑精神來服務更能除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學識所構成的心理障礙,例如高傲的態度;更懂得運用愛心與學生作出真誠的溝通,明白和體恤其困難及需要。這不是與聖經中耶穌給門徒洗腳(約十三14,15)所帶出的「謙卑」和「彼此相愛」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意嗎?
顧及心理 師生雙贏
因此,教育工作者除運用其學識勞心勞力地為學生解決其學術(技術)上的問題,如可為學生提供多些心理上的支持和輔導,發揮明燈的功能和給予盼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面對升學或就業的挑戰。對學生來說,可能是受用一生;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可能是一個畢生難忘的經驗。這實在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更能把教育服務的質素推進至另一個高峰。
逢周三見報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李樂民
網址:www.hkcc-polyu.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