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62歲的鄭太(左)照顧「雙非」孫兒豐豐,她表示部分港人歧視「雙非童」,令她心痛。香港文匯報記者文森 攝
「雙非小孩好淒涼,他們合法地在香港出生,其實父母只想他們有更好的將來,小朋友是無辜的,不要歧視他們」。62歲的鄭太吃力地緊抱兩歲半的孫兒豐豐,道破「雙非童」在歧視目光下成長的淒酸童年。照顧年幼孫兒已教鄭太力不從心,總不及孫兒日後的教育和住屋等問題更愁人,但依偎在祖母懷中,豐豐一點都不明白大人的苦惱,只顧逗人玩玩具車。
鄭太當年在內地誕下2名兒子後,跟隨丈夫來港定居,1997年申請兒子來港,無奈長子已經14歲,超出申請來港團聚的年齡上限,只有幼子成功申請來港。「他(長子)一個人在內地,當然不放心,唯有天天打電話給他,個個禮拜去探他。」
由於丈夫早年身故,鄭太現時與幼子居於白田h一個200多呎的單位,僅靠幼子一人的收入維生。年前長子在內地娶妻,2009年10月在香港一間私家醫院誕下豐豐,「他們是循正式途徑來港產子的,做足產檢辦好手續,花了5萬元,是我的棺材本」。
為前途離開父母來港
豐豐出生後即隨父母到內地生活,「豐豐年紀還小,沒有父母照料和關心肯定有影響,一定會找媽媽的,但若等他大一點再來港入學,又怕追不上學業,適應也是大問題」。左思右想後,還覺得孩子前途最要緊,故今年3月決定來港定居,由62歲的鄭太照顧,計劃今年9月入讀幼稚園。可以與孫兒一起生活,鄭太既喜且悲,最令她擔心是孫兒的成長及學習問題,恐父母不在身邊影響成長。
撫養年幼孫兒,對於年紀老邁的鄭太而言,體力負荷大,但總不及心靈上的煎熬,最令鄭太心痛的是部分港人歧視「雙非童」,「說他們佔用香港資源,搶完床位搶學位,搶完學位搶工作,他有香港身份證,是香港人,點算搶?所以我們讓他早一點來港,盡快學好廣東話、盡早融入香港生活,以免被人知道他是『雙非』而被取笑」。為免受別人白眼,豐豐被迫提早脫離被父母呵護備至的溫室,面對殘酷的社會。
負擔沉重擬申請綜援
豐豐來港後,鄭太打算為他申請綜援,也就是這個原因,她不願與孫兒出鏡,「大人被人取笑也算了,小孩不該受累」。現在一家三口「蝸居」在細小單位,生活極不方便,「個仔返夜更,日間要睡覺,豐豐年紀小常哭鬧」。她曾申請分戶,但遭房署拒絕。
豐豐的媽媽正懷著第二胎,同樣打算在香港分娩,跟豐豐一樣,將在兩歲半前來港入學,同樣打算由鄭太照顧及申領綜援,鄭太的煩惱陸續有來。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