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政府提出「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的諮詢期在上月底結束,諮詢重點是希望可以為本港未來的土地儲備,作出策略性的規劃。文件當中提出的六大土地供應模式,包括在維港以外,作出25個考慮用作填海的選址,便招來極大的迴響。因為在填海考慮選址中不乏深具自然生態價值,又鄰近民居的地點,根本不適合用作填海之用,如新界東的沙田馬鞍山的烏溪沙便是最佳例子。
烏溪沙是香港後花園
對於當局提出,為了增加本港土地的供應,打算在維港以外適合的地點進行填海,表面上是沒有反對的理由。問題就在於具體選址上不乏爭議的地方。以馬鞍山的烏溪沙海灘為例,因其本身有獨特的生態保護價值,根本一早就不應該放入選址之內。
也許政府的官員習慣了在辦公室內決策,不太了解前線的問題。因為只要到過烏溪沙看一看,都會感受到其獨有的天然美景。而這一點,更早獲國際認同。在2010年,烏溪沙海灘便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選為香港觀賞日落最浪漫的地方,故經常吸引不少攝影發燒友到當地拍攝沙龍相。
此外,烏溪沙一向都是本港市民的後花園,更是沙田區內碩果僅存的天然海岸線。在經過多年的規劃後,該處已發展成為一個完善的公共休憩空間,附近設有海濱長廊、單車徑及烏溪沙碼頭等設施。加上位處民居附近,交通便利,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前往散步休息,可說是載滿香港人,特別是馬鞍山居民的集體回憶。
區內市民反對填海
所以,當政府提出要在烏溪沙海灘進行30至99公頃填海時,馬鞍山區內,甚至全港其他地區的居民都齊聲反對,不願見到烏溪沙的自然美景受到破壞。而且,漁護署本擬在烏溪沙海灘所在的吐露港設立漁業保護區,亦反映出該區具有一定的生態價值,不適宜作填海之用。
有見及此,我在馬鞍山的地區服務處及馬鞍山權益力量由二月起,便於馬鞍山區內發起收集簽名和市民心聲行動,更收集了逾五千個市民簽名,反對在烏溪沙填海,可見市民反對的聲音是十分清晰的。
為了表達我們反對在烏溪沙填海的決心,我們在「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公眾諮詢結束當日,便在區內發起了一項名為「反對烏溪沙填海大遊行」的活動,並有接近400名馬鞍山居民響應參與,要求政府聆聽居民心聲,將烏溪沙從填海可能選址中剔除。
事實上,除了烏溪沙外,其餘24個可考慮填海的地點中,另有5個填海選址也位於新界東,包括了大埔工業h、大埔滘、船灣,及將軍澳131區及將軍澳東,因各自有獨特的生態保育、環境及交通運輸配套等因素問題,都不宜納入填海計劃。例如大埔工業h、大埔滘及船灣三個填海可能選址附近,都有重要的生態環境或養魚業存在,而將軍澳區人口目前已達40萬,密度極高,若在區內進行大規模填海,並增加人口,只會加重本來已十分緊絀的社區及交通設施的壓力。
所以,我認為這5個選址,與烏溪沙一樣,都不適宜用作填海之用。我相信政府在諮詢期內,應該聽到了不少反對的聲音,希望屆時能一併剔除於最後的選擇之外。至於政府在其他地區進行填海時,亦必須仔細研究選址是否合適,會否構成生態問題或對附近的居民構成負面影響。當局必須在通盤和周詳考慮之後,才可作出相關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