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孫洙所編的《唐詩三百首》可說是最廣為人知的唐詩選本。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隨手便可從網絡上下載電子版《唐詩三百首》。然而,在印刷業還不是很發達的唐代,唐代人是從甚麼途徑讀詩看詩?詩歌在民間是如何流傳呢?
唐詩流傳 常見題壁
唐人也有謄抄詩歌並結集成本子的習慣,不過,這些手抄本一般是詩人留為一己之用。詩歌在唐代民間的流傳是以口述為媒介。詩人作品能夠在公共場合廣為傳頌,除了靠詩歌本身的感發力量,也要靠頌詩者的演唱技巧。唐代一位娼妓曾說:「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娼妓「由是增價」。在她的演繹下,白居易詩中「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纏綿哀怨想必能翻出更深的愁思。由是觀之,吟唱詩歌已經成為唐代大眾的生活情趣。不過,詩人要宣揚一己之作,單靠大眾相傳是很困難的;詩人更多的是以公共場所的「壁報板」來表現自己,常見的方法是把詩題在寺廟、房屋、館子的壁柱間。這就是題壁詩。
公開情誼 尋找慰藉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的摯友元稹被貶通州。到達貶謫之地後,元稹無法釋懷。有一天,他在江畔館子裡的破檐上,竟然看見白居易詩被人題在柱心上。這首柱上詩雖然並非白居易親自題寫,但是映入元稹眼中的這首白詩卻為身處異地的他帶來一點慰藉。這故事說明了白詩在中唐時期的廣泛流傳是得力於公共場所的「壁報板」。有一次,元稹身在閬州開元寺。他又憶起摯友白居易;無計可施下,唯有默寫白詩—「題在閬州東寺壁,幾時知是見君時。」元稹故意把「私情」寫在開元寺的壁上,除了讓大眾有機會一睹他們二人的情誼外,還希望大眾口述相傳,把自己的思念傳至白居易耳中。白居易收到元稹的贈詩並得悉他的題壁行為後,寫道「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把詩題寫,就像把二人之情誼烙在穩固的壁上屏上。堅固不移的「情誼」被肯定了。當詩人想像別人看到這些壁上屏上的烙印時,會否從而想起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呢?
詩人將「私情」題於公眾場所讓大眾閱讀,並以大眾口述的形式傳揚詩人間的情誼,這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課題。古人的題壁行為就像今天我們使用「面書」的目的:把個人「私情」一一透露,繼而從別人的肯定、回應當中尋找慰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人所言的「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確是不刊之論。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陳漢文
Email:cie@hkbu.edu.hk
逢周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