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7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經濟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27098億元,同比增長7.8%,二季度增長7.6%。這是三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首次跌破8%,但高於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7.5%目標。
中國經濟下滑趨勢,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經顯現,否則今年「兩會」,中央也不會設定年度GDP年度增長7.5%的預期目標。中央有預判,因此才會有條不紊地出台政策,如兩次降息並對節能產品提供補貼,推動更多基礎設施投資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金融、財政政策的釋放,並非頂著「刺激」的名頭,而是溫和穩健的稱謂「穩增長」。
面對民間對於「4萬億投資2.0版」和「房市宏調變『空調』」的質疑,中央也三番五次地強調當前政策屬於預調微調。尤其是房市宏調政策,中央不斷給民眾送出調控「不動搖」的定心丸。7月7日,溫家寶在常州調研時再次表示,目前房地產市場調控仍然處在關鍵時期,調控任務還很艱巨。
不會出現經濟硬著陸
中國經濟期中考也許不會取得驕人成績,但也不會出現「斷崖式」的硬著陸,而是可以做到風險可控。
無論美、歐、日本這些發達的經濟體,還是新型國家,經濟發展都不可能長期維持高速發展。否則,就不符合經濟學的邏輯規律。中國已經維持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但也擺脫不了從高速到中速和回歸到常態的軌跡。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過去是通過低端產業的聚集,優惠政策的吸引和勞動力、土地價格的低廉來換來的。也可以說,在提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動力中,中國只是用了外貿出口和投資拉動兩大引擎。這樣的增長有效率無效能,有數量無質量,使中國在獲取高經濟增長率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社會等諸多問題。所以,這樣的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回歸中速,與其說是中國經濟失去了後勁,還不如說是中國經濟面臨著拐點時代的轉型升級任務。而且,即使是中國經濟回落到7.5%的警戒線乃至更低,也比世界上的其他主要經濟體要好。在全球經濟低迷,歐債危機陰霾不散的情勢下,中國外貿出口的引擎動力孱弱。因此,中國經濟「期中考」成績不太樂觀,也是受全球經濟低迷所致。這說明,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性金融危機,沒有哪個經濟體能夠獨善其身。榮辱與共、共克世艱,才是國際社會的理性選擇,而不是隔岸觀火,貿易保護和火中取栗。唱空中國的悲觀論,沒有任何意義;唱空中國的陰謀論,則是害人害己。
須把握產業轉型升級機會
中國經濟「期中考」發出的最大警號,不是經濟增長速度的降低,而是面對經濟下行的手忙腳亂和浮躁心態,從而陷入猛藥刺激經濟增長的功利政策怪圈。最典型的,莫過於大規模投資的政策性放水,飲鴆止渴式的房地產拉動,以及放任地方債重複建設等等。如此一來,中國經濟將失去產業轉型升級的良機,難以實現創新性國家的昇華,誘發新一輪的虛妄政績下的環境污染、能耗冒頂及社會矛盾的激化。而這,也是一些海外游資所樂見的,以便利用刺激政策的震盪來快進快出,伺機投機牟利。
因此,決策層保持淡定,調結構、穩增長、求轉型、求升級才是當務之急。當前中國經濟的向好因素在於,通脹壓力緩解,這為中國出台更穩健的金融財政政策提供了良機;中國製造業已經從低端徘徊到中端進步,尤其是一些資本密集型的重型機械設備,清潔能源發展有相當的競爭力。
更重要的,提振中國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內需市場還有相當潛力。考慮到中國政府高效的動員力和執行力,中國經濟的願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