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研發「一體化遙感影像融合技術」,大幅增強衛星遙感資訊應用。 中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雖然衛星技術能幫助人類從高空獲取更豐富的資訊,但亦存不少限制,中文大學精細遙感研究團隊用3年時間開發全球首項「一體化遙感影像融合技術」,成功融合現有不同衛星影像優勢,有效捕捉高密度城市環境、複雜的空間結構及動態變化信息,以較低成本獲取同時具備空間、頻率、光譜及角度4種屬性的高分辨率合成影像。該技術有望應用於空氣污染、海洋溫度、城市熱島、自然災害等環境監測,甚至有助本港處理「膠災」,研究成果刊於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及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教授黃波及其團隊,2009年起展開遙感影像融合技術研究,涉及約百萬元經費。他解釋指,遙感科技近年發展迅速,廣泛應用於環境與生態監測上,但一直未能同時滿足高空間細緻度、高覆蓋頻率、精細光譜解析度及多角度觀測4個主要方面的要求,故監測時往往只能從4方面取捨,限制了遙感數據應用價值。
善用兩衛星 滿足4願望
為了克服問題,中大團隊利用美國現存兩個不同特性的衛星,分別是高空間像素但每日只能圍繞探測目標兩次的衛星,以及另一像素較低但可來回多次的衛星。團隊透過「稀疏空間解釋法」進行運算對比及推測,成功研發「一體化遙感影像融合技術」,可望令遙感科技「一次過滿足4種願望」。
黃波又指,新技術可同時準確探測複雜環境細節,例如本地空氣污染方面,「過往只可知道現有14個空氣污染監測站情況,採用新技術後,便可取得全港任何一個地點的懸浮粒子數據」,相信可應用於空氣污染、海洋溫度、城市熱島、自然災害等環境監測,亦能更有效追蹤近期墜海膠粒。
已開發軟件 製作數據集
該團隊已開發遙感影像融合技術軟件,也製作了一套數據集,並獲得天文台及規劃署支持,相信對本港環境監測工作有莫大幫助。黃波表示,希望能籌措更多資金優化技術及推出市面,日後推廣至智能手機應用程式,讓市民隨時隨地獲得不同地方的環境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