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
立法會選舉尚有一個多星期便會正式投票,反對派將反國民教育作為選舉工程,將國民教育和兩地青年交流妖魔化,打出「反洗腦」、「反國教」、「反赤化」的口號,企圖誤導和分化市民,同時掩蓋反對派在經濟民生上缺乏政績。但妖魔化國民教育和兩地青年交流根本站不住腳,因為國民教育是國際慣例,而兩地青年交流是推行國民教育生動活潑的形式。兩地青年交流有益於香港青年認識祖國和拓展自己的人生視野和事業,這是任何選舉操作無法抹殺的。
2007年6月3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期間特別強調:「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
胡主席上述談話,得到香港社會各界廣泛認同,本港教育界亦率先回應胡主席的倡議,要求特區政府認真正視中國歷史教育在香港愈來愈薄弱的狀況。2007年7月1日,《明報》「胡總擊中特區盲點 教協也促強化中史科」的報道說:「胡總上述談話可說一擊即中特區政府的一大盲點。教協會長張文光形容回歸10 年來,香港學校裡的中國歷史教育愈來愈薄弱,因此即使沒有胡錦濤昨日的呼籲,教協也想找政府談談此事,張文光建議政府要名正言順地把中史定為新學制下通識必修的環節。」
讓更多香港青年走進內地認識國家
筆者當時也在傳媒發表《加強國民教育支援兩地交流》的文章,認為:「回歸前港英政府在香港推行殖民教育的教訓,恰恰說明香港回歸後必須把加強國民教育列為施政重點之一。政府應投放足夠資源推動豐富多彩的國民教育,以便令香港青少年可以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香港和內地有關部門應採取積極措施,支援兩地青少年交流活動。」
胡主席的講話精神,極大地鼓舞了香港青少年團體認識國情和開展兩地交流的積極性。在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中央政府各部委、香港特區政府和內地各省市政府的支持和協助下,香港與內地青少年交流的領域和層次都進一步拓寬,越來越多香港青少年能夠親身體驗國情,培養愛國情操。
作為一名資深青年工作者,我在十多年前開始組織交流活動,組織一個接一個的交流團,讓更多青年人走進中國內地,既進行交流,也參與社會慈善建設。我看到,香港人對內地的了解太少,很多青年人願意到外國旅行,卻不願意到內地交流。其實無論父母是富裕或是貧窮,做孩子的也要愛父母,也要孝順。但如果從來沒有見過父母,沒有相處過,根本談不上愛。所以,自己國家無論多強盛或多困難,我們也應該愛自己的國家。
粵港澳台青年擴大交流的重要平台
「兩岸四地青年大匯聚活動」創辦於2001年,由時任廣東省青聯主席萬慶良和時任香港青聯主席的本人共同發起。主辦方每年組織500至1000位香港、澳門、台灣和內地青年赴內地不同省市參觀交流,11年來,交流團堅持以火車為交通工具,走訪了井岡山、北京、秦皇島、上海、南京、張家界、長沙、韶山、西安、青島、寧夏、內蒙古及山西等地,參與者至今達到4000餘人。該項活動已成為粵港澳台青年增進了解、擴大交流的重要平台,為推動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青年交流與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兩岸四地青年社團聯合主辦的2012年「愛我中華兩岸四地青年大匯聚火車團—山西之旅」,兩岸四地青年親身走進山西、走入平遙古城,了解晉商歷史、接觸山西當地居民,並拜訪太原鋼鐵廠等大型國有企業和深入商業老街「柳巷」體會風土人情。「火車團」通過走訪考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對文化和城市發展的影響,加深對不同地方文化的了解,讓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增加對國家的認識。
抹黑兩地青年交流有違新聞操守
本港某報8月13日刊登了該報一個「臥底記者」參與「愛我中華—兩岸四地青年大匯聚」火車團到山西的活動情況,香港青年交流之友主席謝曉虹已指出該報道「偏頗及譁眾」,批評某報「派記者暗中偷拍,其居心顯而易見,無非借機炒作,製造恐慌」。全國政協委員、前民政事務局局長藍鴻震也指出該報道「以偏概全」,並指出「有熱心人士、團體、企業願意出錢、出力、出物資來支持香港同學到內地交流,讓他們不因為家庭不寬裕而失去旅行、交流的機會,這種風尚真是值得大力弘揚的。」實際上,某報對2012年「愛我中華兩岸四地青年大匯聚火車團—山西之旅」的偏頗和抹黑報道,不過是選舉操作的一種表現。但是,為選舉操作不擇手段阻攔香港青年學生認識國家,有違新聞操守和道德。
兩地青年交流,是推行國民教育生動活潑的形式,有利於香港青少年認識國家的歷史和現況,了解國家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及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另一方面,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可使香港年輕人得到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連外國傳媒都承認,中國的經濟落後於美國,但它對於未來的樂觀情緒,它的社會活力遠超美國,「中國夢」已替換了「美國夢」。通過兩地青年交流,有利香港年輕人抓住國家大發展和兩地融合帶來的寶貴機遇,拓展自己的未來人生。
推行國民教育特別適合回歸祖國的香港
推行國民教育是國際慣例,香港也不能例外。外國學者Ramirez和Boli-Bennett研究了1870年到1970年各國憲法,發現憲法中訂明國家有義務提供國民教育的個案從43個增為139個,這顯示推行國民教育是國際慣例。香港經歷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令很多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產生疑惑,導致港人對祖國產生誤解甚至隔閡,難以作出中肯的定位。回歸後,身份認同一直是港人面臨的深層次文化問題。回歸以來的15年,港人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因此,推行國民教育不僅是國際慣例,而且特別適合經歷了長期殖民統治後回歸祖國的香港。
開展國民教育和兩地青少年交流,一直廣獲社會支持,但至近期立法會選舉臨近,部分人士才「忽然反對」,激烈地進行反對和抹黑。但是,妖魔化國民教育和兩地青年交流根本站不住腳,因為國民教育的國際慣例,而兩地青年交流有益於香港青年認識祖國和拓展自己的人生視野和企圖,這是反對派的選舉操作無法抹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