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美國,又迎來4年一次的總統大選。
上個輪迴,美國華爾街危機使世界飽受創傷,也警醒了寅吃卯糧的美國人。所以,美國人放棄了高貴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和曾經的越戰英雄麥凱恩,而選擇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黑人小子奧巴馬。美國人求變的決心可見一斑。
但美國經濟還沒有真正復甦,美國人還看不到繁榮時代的願景。美國兩黨政治的特性又決定了共和黨只會緊盯奧巴馬的軟肋硬傷猛烈攻擊,以奪回白宮權力寶座。在大選的關鍵時期,本可算作奧巴馬政績的「阿拉伯之春」和重返亞洲「巧實力」佈局反而成了大麻煩。
從突尼斯到埃及,從也門到敘利亞,阿拉伯世界掀起街頭民主運動。美國視為死敵的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被美歐支持下的反對派殺死,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也岌岌可危。所謂的「阿拉伯之春」曾讓美國狂喜,小布什發動戰爭未達到的「大中東計劃」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但是一部粗製濫造的侮辱伊斯蘭先知的美國電影,打破了美國人的意識形態幻象,美國支持的民主利比亞卻發生了讓美國人震驚的暴力事件,該國駐利比亞大使遇難。隨後,針對美國的抗議在整個中東地區延燒,甚至禍及整個西方世界。
「阿拉伯之春」迷惑了奧巴馬
這意味著,從來就沒有什麼「阿拉伯之春」,只有文明的衝突。可以說,美國對「阿拉伯之春」是意識形態的誤判。若沒有美國電影對伊斯蘭世界的刺激,敘利亞問題的解決,或會拷貝利比亞模式。解決了利比亞,伊朗可能就是下一個。現在美國不得不反思,敘利亞問題並非那麼簡單,而且將美國逼到了難以抉擇的十字路口。
更糟糕的是,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前提,是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的中東困擾已經化解。現在,中東地區變得複雜起來,美國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財力甚至兵力重返這一地區。這也說明,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佈局建立在錯誤的判斷之上,而且面臨著中東地區的掣肘,在亞洲的「巧實力」事實上變成了弄巧成拙。
即使是在東亞地區,雖然相關國家確實對美有強烈的向心力,尤其是日本和菲越等和中國有島嶼衝突的國家。但亞太區域的地緣政治形勢也朝著美國不願看到的失衡劣勢發展。中日釣魚島衝突愈演愈烈,大有一觸即發擦槍走火之勢。因此,美國防長帕內塔不得不到中日兩國游說調停,雖然美國務院和國防部堅持釣魚島衝突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但帕內塔釋放的信息是「不持立場」。美國希望以亞制華給中國以地緣圍堵的壓迫,但也不希望搞到局勢失控,即如中日之間的針鋒相對那般。否則,美國將處於難以抉擇的難堪境地。
在中東,美國顯得太樂觀,太高估西方意識形態對中東地區的吸引力;在東亞,美國顯得很急切,鼓動亞洲國家對中國的壓逼又過於草率。因此,美國在中東收穫的是恐怖襲擊亂局的重來,在東亞面臨的是難以控制的地緣危情局勢。
看奧巴馬和羅姆尼的激烈選戰,中國成為兩黨集中的批駁靶子,凸顯美國政府的現實焦慮情緒。目前觀之,奧巴馬的勝算要稍大一些。再給奧巴馬一個任期,他恐怕也靜不下心來搞內政,前一個任期的兩大誤判會耗費掉他不少的政治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