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店舖女主人吳瑞文。
文:伍麗微 攝(部分):黃偉邦
創意可以無處不在,其表現方式也可以五花八門。在來香港參展「微光生活綠市集」的經營者身上,就不乏這樣的有趣故事。
小夫妻的人文空間
從高雄的大公司回到鄉野間,從舊貨市集到二手商店,從「有的沒的」到不能沒有,這是吳瑞文花了六年時間親手打造的文創空間。她說店裡的東西很多都無法歸類,所以就叫做「有的沒的二手雜貨店」。
前三年,她把自己用不到或沒用過的東西轉換給別人,後來愈做愈大,親戚朋友都把東西拿出來,她的店成為一個二手平台,物件換來換去,沒用的東西總有人需要。後三年,女主人懷孕了,二手店的環境過於雜亂,不適合孩子,她逐步轉型,慢慢轉為一家手作坊,收集各地客人、原住民朋友、手作人的作品。
「我希望通過商店,大家可以認識花蓮的人、才華和生活。」
將平民美學貫徹到底,無論是手作品,還是再生作品、自然產品,都可以走進生活,親近大家,讓人有天然、舒服的感覺。因此,女主人也很挑剔,放在店裡賣的東西必須也是很大地、很生活、很樸實的東西,如手工包、漂流木作品、種子創作等,一切都以友善環境為前提。
「我們的店不適合放bling bling的東西,襯托不了,會對不起人家。」
經過精心的挑選,店裡所有的物品都散發出相同的味道,徜徉其中,時光停住了。
從最初的以物易物到現在成為提供空間予創作者的文創平台,甚至融合不同的創作,衍生出一個獨特的品牌,女主人說,來到這裡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生活雖然很忙,但過得充實,忙得開心,心靈很飽滿。
美好的生活價值感染每一個客人,來店裡的人不算多,卻是來了又來的回頭客,回流率非常高。或許吸引人的不僅僅是物件的多元化及獨一無二,而是空間裡洋溢的平民氣息讓人眷戀不已。
帶著夢想跑台灣
來自屏東的年輕人,與「麻」結緣,在嘉義擺了第一次地攤,自此以後,他便帶著工具材料,繞著台灣跑。不是純粹的手作人生活,不會死守在某個地方,沒有一個固定的銷售點,許光輔一直在移動,也一直在適應環境,以純手工創作換取旅費,遇上有趣的人或邀請,也樂於短暫停留教書。
不同於尋常人,許光輔有點特立獨行,大學畢業後念研究所,第三年念不下去便開始做手環、項鏈、鑰匙圈、水壺提繩,從嘉義「古墟23.5度創意市集」,到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他說他幾乎跑遍全台,每去到一個地方,都會參加當地的手作市集或農夫市集。
直到現在,他還沒畢業,還是一直跑來跑去。但他說自己一直很嚮往大自然的生活,從沒想過要過領薪水的打工日子,只想腳踏實地地生活。而這樣的生活很自由,既可以與環境共存,又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對他來說,已經很滿足。
想當然,手作產量即使再高,擺再多的地攤也好,他賺不了大錢,但也餓不死。幸好,他的手作品相對來說比較簡樸,不用太多複雜的工具,一條麻繩、一些樹枝、一點玻璃石頭,就可以創作出美麗又實用的作品,所以他的手無時不刻地動著。
今年七月,他在東部鐵花村買了一塊布,每次擺地攤都穿著,不羈的舉動叫人驚嘆,但也貫徹他崇尚自然的美學價值。埋頭苦幹的他,覺得這是興趣,繩子在手,創作就很快樂。
帶著夢想,許光輔一直往前走,有時在山上教書,有時在市集遇上他,有時在流浪,他說,未來想找一塊地,做農夫或成為獵人,繼續無負擔地生活。
有夢,沒甚麼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