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樹根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近期香港出現不少保育事件爭議,引起各方關注。先有大埔龍尾興建泳灘的爭拗,最近又有前政府總部西座及山頂何東花園的去留角力,挑起了市民對如何保育香港自然環境及文物建築的興趣。筆者認為,在這些爭議事件的背後,更值得大家去反思所謂保育,其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時香港的主流保育思想,普遍流於片面化和簡單化,一般市民多會認為保育等於不發展、不改動用途、維持現狀就是最好。在大埔龍尾興建泳灘一事上,反對者亦以保育為由,反對任何發展和管理方案,更忽略了龍尾及附近的汀角東一帶原屬美麗的「六里銀沙」沙灘帶的事實。令筆者深思,究竟人們口中所講的要「守護龍尾」,是希望將龍尾恢復天然原狀,還是守護一片沙粒流失後的嶙峋泥灘。
早前筆者曾撰文表示,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龍尾及汀角是一片長達六公里的沙灘,由於60年代興建船灣淡水湖之故,令龍尾灘對出的海面出現深淵,直接導致沙粒流失,最終剩下遍地碎石的泥灘。可以說,現今的龍尾泥灘才是人為政策失誤導致的生態災場。這些資料並非作者杜撰出來,而是出自當地原居民的口,他們就是見證龍尾變遷的一部活歷史書。據他們所形容,當年仍是沙灘的龍尾,就已經有不少生物存在,例如蠔仔、海星、海膽等。所以現時政府表示要復修其中一段200米的沙灘,他們都表示支持。
對宣稱要守護龍尾的一群人而言,可能他們只是近幾年才發現龍尾的美;但對原居民而言,他們自小就在該地成長,對舊有的龍尾「六里銀灘」有著集體回憶,對海中的生物有著深厚感情,如果政府今次的建灘行動真的會破壞龍尾,筆者相信最先走出來反對的,肯定是原居民。
所以,近日有關如何保育龍尾的爭論,更讓筆者反思「保育」究竟所為何事。我們應該選擇讓龍尾回復為昔日的天然沙灘,還是保存現有的非自然泥灘狀態?應該任由其自生自滅、不理不管才屬最好,還是加以有效管理、開放予全民共享才是最佳?這些問題,要取得統一答案並不容易,但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把尺衡量,知道什麼決定是對龍尾最好。
平衡居民需要及保育需求
就目前龍尾灘的情況而言,其生態價值隨著今次事件被廣泛傳開,市民慕名而至,每逢假日大批遊人湧入,威脅海洋生物生存。雖然現時有不少有心人每逢假日到龍尾,呼籲市民愛護海洋生物,但單靠這種自發式的管理還是不行的,所以政府介入恆常管理實有必要。透過興建泳灘和配套設施,加強對龍尾及其附近的管理,防止遊人破壞環境,正正是強化保育之舉。加上政府也正視市民要求保育的訴求,推出「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汀角+),劃出三公里長的自然生態區,加以保護。這可說是一個能夠平衡新界東居民對公眾泳灘的需求,及保育自然生態的雙贏方案,為何會被指為破壞生態呢?我希望社會能夠以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事實,明白保育的真正意義,共同為龍尾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正確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