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5日上午在北京開幕。業內專家普遍預期,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加注重增長質量,即實現實實在在增長。
中國經濟曾經歷了長期的高速增長,也經歷了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危機考驗下的減緩式增長。全球經濟危機的陰霾依然籠罩,2008年4萬億大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及低效增長的負效應還在。引擎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動力不足,尤其是歐美經濟蹀躞帶來的外需不足,使得中國經濟無法再靠兩位數的出口增長來拉動。
「鐵公基」式的大投資有度且副作用大,外向型的市場依存靠不住,內需消費自然成為中國經濟未來一段時間的動力源泉。從更大的消費空間觀之,中國城鎮化的經濟引擎動力可觀。目前,中國工業化率約為40%,按照美國經濟學家錢納利的觀點,城鎮化率應在75%以上,而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只有51%左右。城鎮化發展的空間極大,而城鎮化是投資和消費的集合體,如果城鎮化沿著科學集約和生態文明的路徑進行,其對中國經濟的引擎是「混合動力」高效環保型的。
不過,這只是方向而已。城鎮化也面臨著不那麼實實在在的慣性推進模式的隱憂,如通過大量蠶食和浪費土地資源的方式進行過度開發,地方政府陷入純粹的土地財政功利模式中,這種模式或形成高樓大廈遍地的假象,而民生卻可能更加糟糕,市場或更加紊亂,資本與權力的結盟更甚,兩極分化的格局更突出,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是穩步籌劃城鎮化的理性路徑,而不是陷入亂拆亂建的迷途之中。
理性觀之,中國經濟實實在在增長的主動力應該是內需市場的健康發展。激活這一市場,不是宏觀藍圖的規劃,而是現實政策的設計,如結構性減稅的實施,讓中小企業獲得內生動力,實現轉型升級;讓消費者鎖定國內市場(已經工具化的汽車是否該大幅降低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還有奢侈品稅費的大幅降低等)而非出國出境掃貨。如穩步提高收入水平,完善金融和資本市場,讓消費者有更多的投資創富渠道;如健全社保醫保體制,讓消費者敢於消費等等。
此外,就是外貿出口的經濟引擎不可荒廢。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中國經驗表明,外貿依存度過度,的確容易引發中國和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摩擦,但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在國際秩序中的話語權。中國經濟的實實在在發展,就是內外兩個市場齊頭並進發展。
至於大規模投資,確乎需要理性降下來。多年積累下來的產能過剩需要消化,粗放高速增長的副作用也需要時間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