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到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有無限感觸。這位於石硤尾的舊建築物,原是當年稱之為七層徙置大廈的建築所改裝而成,現在中心內充滿藝術氣息,中外藝術家在細小的單位內進行創作,身在其中,感覺好複雜。
這類大廈的誕生,源於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聖誕節前夕一場大火,在石硤尾木屋區燃燒了達六個小時,導致九人燒死,二千五百八十間木屋焚毀,約一萬二千多個家庭合共五萬七千一百五十一人無家可歸。為安置這大批災民,當時的港英政府首次興建給居民居住的房屋,在極短速的時間內興建了二十九棟供臨時居住的七層高徙置大廈,就是石硤尾徙置區,這也是香港公共房屋的誕生。
雖說暫時居所,但他們一住就是幾十年,甚至是兩代人成長的地方。在那口字形的大樓內,前後都是住戶。我的兩位中學好同學便住那裡,我偶爾探訪,印象深刻。每戶單位只得門旁邊的兩個窗,屋內沒有廚房及廁所,家家戶戶都在走廊門前以簡單食具煮飯,到設於中間位置的浴室洗澡,還得先到水喉位置盛水,廁所則在另一邊,洗衣洗菜的地方也是公用的。小孩子玩耍的地方是走廊通道,上學則是到天台的學校去。幾十年這樣的日子,肯定不易過。
雖然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前身已是山寨廠的「石硤尾工廠大廈」,屋h的居民也獲得安置了,那住滿人的七層大廈回憶總是揮不去。
目前藝術中心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並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於二○○八年開幕,成了多元化及對外開放的藝術村兼藝術中心。
香港居民的居住環境獲得大大改善,實在是社會的進步,但,今日的成就,真的得來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