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
香港主流民意對於特首梁振英的評價,高於所謂民意調查,也高過某些輿論的評價。但是,輿論卻被烽煙節目綁架,節目主持人決定什麼觀眾的電話可以在大氣電波發表,什麼電話不能出街,烽煙節目的意見往往出現一面倒情況。現在的香港特區政治生態,很大程度受到烽煙節目主持人傾向的影響。大家不妨數一數香港有多少個這類節目的主持人,他們從早上到傍晚,主宰了香港的輿論走向。曾經有某個烽煙節目主持人說,在上午10點鐘前,他就是香港的特首,可以決定香港的輿論環境,可以影響政府。
在這樣的輿論生態下,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難免面對不少困難。這些烽煙節目基本上只要有十來個經常發表意見的人,這些電話又經常能夠放在節目前面,後面打電話來的市民,就沒有辦法發表意見。至於希望發表不同意見的人,電話經常打不通,或者打通了之後,叫你等候,一直無疾而終。這些市民以後就會心灰意冷,知道這些電台不會為其說話,就不會再打電話了。電台經過篩選的民意,然後再配合所謂民意調查,會否得出正確的民意?
烽煙節目篩選民意影響輿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財政預算案」,反對派的立場就是凡政府的決策都要反對,你說一,他就說二;你說東,他就說西。曾蔭權政府在上一個年度派糖,他們立即反對,認為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這個計劃會耗盡資源,錢從何來?是不是要向中產大舉加稅?他們卻不計較後果。本年度預算案,反對派一樣反對。梁振英提出長者生活津貼計劃,實際上已經回應了民意要求,反對派卻仍然反對長者生活津貼,在立法會進行拉布。
在《財政預算案》發表之前,香港報紙輿論,包括了反對派,都認為不應該繼續大幅派糖,因為一次性吃完了,就沒有可持續的資源照顧弱勢社群。所以,要建立一個經常的制度。怎樣解決資金的來源?最根本的辦法就是發展經濟,提高經濟增長,這樣政府的稅收來源才會擴大,因此預算案的焦點應該是為香港的長遠進行投資。財政預算案的確符合了這些輿論的期望,設立了常規的照顧老人和弱勢社群制度,同時也投資於香港未來,投資於教育領域,政府撥出了專項資金發展內地和世界的貿易及現代服務業市場。
預算案回應民意反被批評
預算案發表之前,香港的主流民意是:不要派糖,投資於長遠。但是,預算案發表後,那些烽煙節目立即挑撥離間,說今年派的糖太細了,不如往年,為什麼不向市民派發現金?然後,有些電台和電視台走到街市裡,訪問那些不熟悉政治的肉檯的、菜檔的小販,問道:「現在水浸政府庫房,你是否希望派錢?」經過處理的電台節目和電視台報道,市民可以看到:小販們紛紛說,應該派現金,越多越好,其結果當然是香港的民意是要派糖;緊接著,烽煙節目的電話,紛紛鬧爆了「點解粒糖細驉v。這就說明了香港民意受到了烽煙節目的綁架。香港並不是「難讀的書」,主要是香港電台的烽煙節目掌握在幾個人手裡,進行有政治企圖的宣傳,綁架了輿論,不讓真正的民意獲得發表。這是控制輿論的年代,香港回歸了,電台的烽煙節目卻掌握在反對派手上。
香港電台每年獲得6億元公帑,烽煙節目卻不能反映民意,其他勢力控制的私營電台烽煙節目,更加可以放肆地做「10點前特首」,全面地狙擊梁振英政府的預算案。年前,曾俊華在制定預算案時,聽取政黨的意見和訴求,許多反對派議員調子好高,指毋須派糖。曾俊華吸收了這些意見,到了發表預算案的時候,這些反對派議員,卻大舉砲轟預算案沒有派糖,弄到滿城風雨,財政預算案幾乎不能通過。到了今年,反對派的議員一樣說不要派糖,結果,曾俊華宣讀了預算案之後,從人民力量到社民連,從工黨到公民黨、民主黨,一片罵聲,反對派抨擊得最激烈的是當局在扶貧上投入得不夠,這些言論和烽煙節目如出一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