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樓
近來,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先生經過和香港社會各方人士交流之後,說了一句「香港各界對特區政府工作的滿意度遠遠好於部分媒體所做的評論」。一些論者對此有微詞或駁議,這就引發了我對這一現象的學理思考。每個媒體都要在正面資訊與負面資訊、歌頌性報道與批評性報道之間進行平衡,何者多一點,何者少一點,是媒體需要立足市民的根本福祉,依據編輯自主原則加以權衡的。既然新聞學是一門選擇學和平衡學,媒體按照自身的立場,各自選擇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及不同的報道角度是無可厚非的,但讀過新聞學的人都會知道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若背離了事實,新聞則不成新聞。可惜,眼見某些媒體多年來一直貫徹為批評而批評的作風,絞盡腦汁置被批評者於死地,把新聞求真求實的基本精神拋諸腦後,就只為博讀者的一笑。
新聞學是一門選擇事實的藝術。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實加以鑒別,選出媒體值得傳播的事實,這就是新聞選擇。採訪、寫作、編輯是新聞業務的三個環節,都和新聞選擇有密切關係。
採訪是不斷挑選事實的過程,寫作時重新挑選事實的過程,編輯是再一次挑選事實的過程。媒體行內常說的「新聞敏感」,就是指迅速地判斷事實的價值的本領,善於選擇事實的能力。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裡,媒體每天所能傳播的量極為有限。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決定了媒體對每日的新聞必然是選擇性的報道,媒體若是想向市民說明這個社會充滿愛心,即使報紙用上100版、電視廣播用上24小時的播出量,也難以把每日的好人好事說盡無遺;反之,媒體若是想向市民說明這個社會烏雲密布,即使報紙用上100版、電視廣播用上24小時的播出量,也難以把每日的壞人壞事全部揭露。
新聞學是一門選擇事實的藝術
在香港,有些媒體秉持「真實、客觀、全面」理念,認為新聞報道不僅要「真實、客觀」,更要兼顧「全面」。所謂全面,就是要尊重社會不同群體的言論表達的權利,批評的和贊成的聲音都要有,負面的和正面的報道都要有,真正體現「媒體是社會公器而不是私器」。
有些香港媒體與此不同,他們秉持的是:(1)「負面更是新聞」理念。香港某資深傳媒人士指出,對香港傳媒來說,「報憂不報喜」、「愈壞愈有新聞性」已是無需爭議之定律(見於李少南《香港傳媒新世紀》第43頁,中文大學出版社)。(2)「批評更是新聞」。1987年在起草基本法期間,香港新聞界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傳播學論述,將本港的新聞自由原則概括為七點,其中第六點說,新聞自由是自由批評政府的權利。
受上述「負面更是新聞」、「批評更是新聞」理念影響,香港一些媒體自然熱心於對梁振英和特區政府的負面報道和批評性評論。針對這種現象,張曉明先生經過和香港社會各方人士交流之後,依據香港社會多元聲音的現實感受,說一句「香港各界對特區政府工作的滿意度遠遠好於部分媒體所做的評論」,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而且張先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基於其上任以來多次親身探訪包括基層、中產等不同階層人士的體會,當然也包括媒體的報道,而不是他憑空捏造的,比起某些媒體片面的報道更顯全面客觀。
新聞學也是平衡學。內地人士信服唯物辯證法哲學,唯物辯證法的三個觀點指導著內地人士觀察社會問題。一是「一分為二」觀點,即看待事物既要看它的好的一面,也要看它的不足的一面;二是「分清主次」觀點,即究竟是好的一面是主要的,還是壞的一面是主要的;三是「發展變化」觀點,即事物總的趨勢是向前走還是向後退。在現代社會,如果一個媒體每日都是報道正面資訊,而沒有一點負面信息;每日都是稱讚歌頌,而沒有一點揭露批評,那這個媒體就難以確保公信力。反之亦然。因此,每個媒體都要在正面資訊與負面資訊、歌頌性報道與批評性報道之間進行平衡,何者多一點,何者少一點,是媒體需要立足市民的根本福祉,依據編輯自主原則加以權衡的。既然新聞學是一門選擇學和平衡學,媒體按照自身的立場,各自選擇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及不同的報道角度是無可厚非的,但讀過新聞學的人都會知道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若背離了事實,新聞則不成新聞。可惜,眼見某些媒體多年來一直貫徹為批評而批評的作風,絞盡腦汁置被批評者於死地,把新聞求真求實的基本精神拋諸腦後,就只為博讀者的一笑。
失實新聞對香港負面影響不堪設想
如前陣子,某報在頭版報道行會成員林奮強在一個閉門講座上表示「我係完全歧視新移民」,後來林先生取得當日的講座錄音聲帶,有力地證實有關報道失實,該報最後不得不就此道歉。其實林先生若沒有拿出錄音聲帶的話,相信聰明的讀者也能辨別到有關報道存在失實之嫌。
看了這些失實無稽的報道,不禁讓筆者擲筆三嘆。正如林先生在事件有感而發地說出:「銷量和新聞轟動性不應是香港報章凌駕一切的營運目標。」事件雖已告一段落,但卻為香港新聞界埋下了禍根。當然,媒體是社會的公器,公民談一點對媒體報道評論的感受,這在言論自由的民主法治社會,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事情,而新聞自由一直是香港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但失實新聞一旦凌駕於新聞自由,對香港社會的負面影響將不堪設想,除得不到香港大部分市民的尊重外,也只會淪為國際社會的笑柄。 (本文轉載自《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