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3月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開幕。賈慶林在會議上向大會作工作報告,他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和《基本法》,密切與港澳委員的聯繫。賈慶林的報告重申了政協的角色和對港澳政協委員的殷切期望,他還提到「要充分發揮港澳委員在特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和國家事務中的積極作用。」 回歸祖國後,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這是史無前例的創舉,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和各省市政協委員發揮作用的機會更多,空間更廣闊。今年「兩會」召開前夕,第十二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名單公佈後,港人社會對政協人選表示了極大的關注,說明港人已越來越認同國家的發展對香港的重要性,國家大事與港人社會的榮辱利益和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希望有更多具質素、具影響力的港人加入到全國政協這樣高層次的國家架構中去。事實擺在眼前,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港區政協委員發揮了特殊的作用,特別是新時期港區政協委員責任更為重大。
關注與內地融合質量
香港在與內地交流合作中,首先要發揮人才優勢,積極推動兩地人才交流。香港在司法、會計等服務業方面與國際接軌較好,儲備了大量法律、金融、管理、服務等領域的人才,這正是香港可以提供給內地的重要資源。最近幾年,高速鐵路、公路、跨海大橋的快速建設發展,為兩地人流、物流釋放出了巨大的空間。珠三角一帶有3個「特區中的特區」,分別是番禺南沙、前海、澳門橫琴,三地的建設已經熱火朝天地展開。香港應發揮出區域優勢,為整個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提供助力。
業內人士認為,中共「十八大」描繪了國家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城鎮化亦為香港帶來機遇,主要來自擴大內需而帶動的服務和商品消費商機,也給香港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機會,但這需要香港把握機遇,管理好兩地交流,才能達至全面融合。據報道,香港特區政府對兩地交流有新策略,明確提出在兩地交往上須重視質量,如旅遊業不能盲目爭取人流量、物流業不能盲目提高貨運量、人民幣離岸中心不能盲目追求業務量及資金流量,而要更注重各種業務的風險管理和流通增加的副作用及衍生問題,還應切實掌握對香港經濟、社會及民生的各種直接間接影響。港區政協委員熟悉了解內地,可就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加以考量,並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今年第十二屆第一次全國政協開幕後,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與會,他們很關注香港與內地的交流與合作,發表了不少真知灼見。
促成香港順利達至普選
在政制發展方面,中央完全信任港人,堅信港人有智慧一定能夠管治好香港。中央和特區政府作出明確的承諾,政制發展一步步平穩地向前走,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和社會效益。根據《基本法》有關規定,香港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來達致普選。未來5年,對香港特別行政區來說將是關鍵的5年,尤其是到2017年香港可以普選特區政府行政長官、2020年可以普選立法會,因此更需要繁榮穩定的環境。
2012年政改方案的整個處理方式說明方案經過了香港各界反覆討論、凝聚共識,在推進香港的民主發展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為最終實現《基本法》所確定的民主發展目標具有重要影響。對於全國人大常委會高票通過的2項修正案,香港社會各界都表示歡迎,認為對香港的政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並反映了中央願意接受及尊重港人意見,希望香港社會各界未來可以集中精力,改善民生,發展經濟。不過,香港邁向普選的進程絕不會一帆風順,必然出現各種矛盾。港區政協委員都是來自香港社會各界的代表人物,可以務實、靈活的態度,協調各種社會矛盾,回應香港各界的多元化訴求,共同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環境。
為推動祖國統一作貢獻
長期以來,香港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在兩岸經貿來往方面,香港和台灣的許多團體曾共同組團訪問大陸,通過香港了解大陸的有關方針政策。近年來,香港積極參與兩岸互動,穩步推進對台關係,在兩岸關係中不僅有效避免被邊緣化,而且發揮了更為鮮明、特殊的功能,大力推動兩地官方互訪,深化兩地經貿合作機制。2009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港台均造成重大衝擊,雙方積極謀求合作共渡難關。2010年4月,香港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下設「香港-台灣商貿合作委員會」;台灣成立對口的「財團法人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下設「經濟合作委員會」與「文化合作委員會」,這2個機構極大地推動港台關係進入全新階段。
近年來,兩岸關係在許多領域發展順暢,香港居中做了不少工作,中央高度重視香港在兩岸關係中的作用。未來兩岸在處理陸客赴台自由行、陸生赴台就學、人民幣結算等議題時,中央仍會高度重視香港經驗,為香港放手處理涉台事務提供廣闊空間。可以預見,在新形勢下,港台有望發展新型關係,與台灣各界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港區政協委員,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