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冠深 全國政協委員
我國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面,已經走過不算短的路,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小,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相關的努力,與提升中國軟實力的要求還有巨大的距離,其中如孔子學院在部分國家遭遇的反彈,反映出前進中面對的不少難點,值得我們探索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思路、新模式。
在中國文化積極擁抱世界的今天,我們應如何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而富有活力的中國,展示我們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華文化在世界上源遠流長的存在,是一個必須積極探索並創新運營的重大議題。
據統計,早在2010年,我國在境外舉辦的中國電影展就超過了100次,展映國產影片578部次。「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實施已有5年,累計助推近2000種圖書走向海外。另據國家漢辦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世界已建立了358所孔子學院,設立孔子課堂500個,分佈在105個國家和地區,註冊學生達到50萬人。
此外,自1999年以來,國務院新聞辦先後在世界五大洲、20多個國家舉辦了以「感知中國」為主題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將中國優秀的文化藝術介紹到世界各地。
2007年至2011年,文化部在9個國家開設的文化中心舉辦了2500多次重要活動,參加中心漢語、武術、舞蹈等各類教學培訓的學員達2.6萬人,參加活動的公眾達56萬人。
在整體思路及運營模式上加以提升
「中華文化走出去」既然已經成為我國重大戰略,就有必要在整體思路以及運營模式上加以提升。事實上,作為世界上唯一延續五千年不曾中斷的文明,中華文化早已不僅囿於中國大陸。數以萬計的外國人用漢字書寫的書籍典章,日韓越南等國厚重的漢文化積澱,當地年代遠久的文廟及許許多多的涉華古跡,歷史上與中華古國的交往,遣唐使以及和番、下西洋等無數有關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佳話,都生動有力地說明了「中華文化」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存在。因此,中華文化「走出去」,還應當有更加包容的襟懷和國際化的視野。事實上,中華文化絕不僅僅只能從中國本土「走出去」,早已經散落於世界各國的中華文化,同樣源自中華的血脈!中華文化的傳承以至發揚光大,也不應僅僅是中國人一家的訴求。如何借助當前中國國力增長,與世界各國經貿合作日益增強的大好時機,更好地發揮各國學者以至政府的力量;共同對中華文化或者是漢文化在全世界的存在,對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進化中的作用,作更精確更客觀的追溯評價,是大有必要的。理清這一思路,對於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將大有裨益。
設立統一的協調統籌指揮機構
「中華文化走出去」被視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大國策,有必要從國家的高度,設立統一的協調統籌機構。很多國家的海外文化中心在本國都設有總部來統籌協調,我國雖然在2003年10月成立了由中編辦、外交部、財政部和文化部組成的駐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協調小組,但因各種原因,統籌整合資源效果還不是十分理想。比如提供給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各類圖書、音像資料(尤其是用駐在國語言翻譯的各類出版物)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都遠遠滿足不了駐在國公眾的需求。
與此同時,前述教育、廣電、出版等系統,以至中央部門與省市自治區之間,又各自有自己的海外文化拓展規劃,各自為政之下,往往事倍功半,造成巨大的浪費。因此,如果能在中央一級設立權威的統籌小組以至常設機構,由副總理級的官員進行「抓大放小」式的協調,每年對各系統及各部委和省市自治區的活動進行梳理排序,更好地對人員及經費的運用加以協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香港可作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融合橋樑
眾所周知,香港在推動國家進行改革開放,以及協助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已經發揮並將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為世界商貿中心以及資訊中心的香港,在融合中西文化方面已成為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香港的電影電視、報章雜誌、娛樂產業,更已成為海外華人社區以至東亞地區重要的精神食糧。而香港的各種商會、宗親社團,非政府組織以至許多大型跨國企業,也都成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與世界融合的橋樑。
30多年來,香港新華集團通過轄下的新華基金會,在支持國家教育、科技事業及開展國際交流方面不遺餘力。新華基金會更積極發揮自己在世界尤其是東亞地區的商貿網路,為推動中華文化與當地的交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新華漢語中心在越南已經成立2年多,為提升當地漢語教學水準作出了公認的貢獻,獲升格為新華漢語教學及研究中心。該中心不但成為越南漢語教學及研究的重鎮,資助國際漢語教學會議在河內召開,新華基金會還每年選派當地的優秀學生到中國來接受漢語教育。
此外,新華基金會還與國家漢辦、北京科技大學合作,在英國德蒙福特大學開設孔子學院及新華創意及文化中心,借助英國創意產業的先進科技及理念,開展包括漢語教學及研究、漢文化傳承、中英文化交流以及孔子學院運營模式探索創新等一系列活動。而相同的新華文化中心,還將在柬埔寨、日本開設。與此同時,新華基金會還協助人民出版社等機構,支持作為國家重點出版工程的《域外漢籍研究整理》工作。
類似新華基金會的例子,在海內外還有許多,在中華文化於全球的推廣互惠過程中,香港以及海外華人、華僑以及華企,是一支能量不容低估的生力軍,值得國家予以更多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