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樹根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政府自2月提出《2013年進出口(一般)(修訂)規例》(坊間俗稱為限奶令)至今,在兩地社會造成巨大的迴響。本港母親及北區居民固然拍手稱賀,讚揚限奶令一出,奶粉即時供應充裕,而堵塞車站的水貨客亦幾近絕跡。但商界、奶粉商則批評政策破壞了本港自由貿易的原則,甚至違反《基本法》;內地政協及媒體亦批評法例傷害兩地人民的感情;內地訪港旅客則指本港海關執法不清「拉錯人」;內地民眾也批評限奶令是歧視內地人,連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也指其孫兒「無港奶飲」。部分立法會議員見兩地民情洶湧,紛紛提出要求收窄限制出口奶粉的類型,同時加入「日落條款」,令法例在某一時間後失效。
限奶令有其必要
本人認為,政府當初提出限奶令,是鑑於本港社會有強烈的民意訴求,指奶粉被內地水貨客掃光,港媽難以購買奶粉;所以政府才急忙以「先訂立後審議」的程序訂立附屬法例,限制每人每日最多只可攜帶1.8公斤奶粉出境,可謂是「急市民所急」之舉。故民建聯是支持政府訂立限奶令的。至於有意見認為應加入「日落條款」,民建聯認為若加入失效的時間條文,將可能令藥房或水貨客乘機囤積居奇,意圖在法例失效後東山再起,令問題難以徹底解決,故反對有關建議。
事實上,面對本港奶粉荒在過年期間不斷惡化,限奶令的推出雖然不是最佳的處理手法,但也有其實際需要。但經過這種「犁庭掃穴式」的突擊禁制行動後,本港奶粉供應緊張得到紓緩之際,特區政府以至社會各界是否應以更冷靜、更長遠、更顧及內地同胞需要、更具策略性的眼光去看待內地人渴求本港奶粉的情況。正如3月初內地《環球時報》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內地奶粉供應有求於香港市場,這首先大概應看成是香港的機會,而非負擔……」。
香港自19世紀開埠以來,一直是擔當中國與世界貨物交易的轉口港角色,是以葵涌的貨櫃碼頭曾位居世界第一。只是當本港的房地產業和金融業發展以後,香港經濟好像已經完全依附於兩根巨柱之上,產業發展的狹隘,令下一代青年的出路備受困擾。現時難得有機會來了,內地社會隨著經濟起飛,對高質素的港貨及洋貨掀起強勁需求,香港有機會重返當年擔當轉口港的角色,可以發展高增值的轉口貿易產業;可惜在今次搶奶粉事件上,香港的輿論焦點卻落在凸顯兩地矛盾及港人利益受損方面,未能宏觀一點看通事件背後潛藏著的巨大經濟契機,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邊境設港貨OUTLET一舉多得
無獨有偶,民建聯早於2007年10月已經提出,要善用香港的河套邊境地帶,發展「環球展銷城」,內設國際櫥窗,展銷高檔次服裝珠寶、房車、影音電玩、環球特產甚至食品等等,把香港打做成一個「永不落幕的國際展銷之都」。有關建議見諸今日的搶奶粉情況,正好作借鑑之用,解決內地民眾對港奶粉的強大需求之餘,更可創造龐大貿易商機及大量基層職位。筆者建議,政府可仿效外國的遊客OUTLET,在邊境河套區、中英街等地設置大型展銷城,專門售賣內地人需求甚殷的商品,例如奶粉、中成藥、嬰兒用品、食品等等,並優先給本地中小企業租用,以惠及中產和基層。日後即使內地人來港搶尿片、搶米糊、搶成藥,政府也不需要再以立法形式去介入市場控制進出口,因為市場力量自然會調節貨源。
更重要的是,邊境設立展銷場可把售賣港貨的活動正常化、規範化,趕絕水貨客「螞蟻搬家式」的走私活動,避免影響民生。另外,又可起到分流內地旅客的作用︰入境只為購買港貨的旅客可以到邊境展銷場一站式購物,真正觀光旅客才進入市區,以減低市區交通負荷及街道擠逼,並繼續保留「一簽多行」,可謂互利共贏,希望特區政府能積極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