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佛涅槃與侍從 明 喬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錢華
「南有景德鎮,北有後則腰。」明朝流行的這則美譽中提到的「後則腰」,究竟在哪裡?為何「後則腰」能和「景德鎮」相提並論?
這不得不從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2005年收藏的一尊明代彩釉觀音菩薩陶瓷塑像說起。這尊佛像綠黃褐三彩釉色光彩明亮,塑像底座背面刻劃了三十四個字符,曰:「楊城縣南石裡施主南張儀施 弘治十三年 本堂善人劉普明廉方 本縣東關匠人喬彬」,記錄了這塑像是1500年由匠人喬彬製作,而喬彬則是在山西陽城開業的家庭作坊的一個成員。
喬家宗教塑像
海外觀音研究帶來了喬家匠人其它傑出作品的發現,例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兩尊:一尊是佛涅槃與侍從(1503年):另外一尊是道教神像(1481年),可惜我去年興致勃勃去參觀的時候,並未展出,失望而歸。幸虧之後在網上看到了圖片和文字說明。費城美術館還收藏了另外一尊由喬彬父親製作的觀音佛像。世界許多博物館公開了搜藏品中的由喬家作坊製作的這類三彩釉陶的其它作品,但是這類圖文集很少出版,並未引起公眾廣泛興趣。2010年年底普大美術館將這三家收藏的喬家塑像集中在一起,舉辦了一次具有特殊研究性質的展覽,通過介紹這幾乎被遺忘了的明三彩藝術,希望能發現另外的藏品和信息。策展人特別強調了研究喬家作坊的重大意義,這不僅有利於理解山西地區形成的陶瓷藝術風格,而且也能更多地了解帝國晚期的手工作坊實踐。
喬家作坊燒製的塑像作品具有以下幾個特徵:粗壯的軀幹、豐滿的四肢以及程式化的模式,光亮的三彩釉也是其統一的標準。這些作品常常採用標準模塑組件製作,然後用手工增添出色的細節而完成。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經過兩次燒製,第一次是燒製陶土主體,第二次是上釉之後燒製。
與景德鎮陶瓷媲美
喬家作坊的塑像與唐墓中發現的三彩瓷器關聯緊密,兩者都是採用含鉛釉低溫燒製的陶器。事實上,喬家的祖先就是做唐三彩的,由陝西西安龍橋遷至高平橋溝,經宋、元兩代,於明初才輾轉到達陽城。開始是在縣城東關遊伴溝安家,後來為了能就地方便取材,再加上後則腰的瓷土質量更好,所以才再次遷至後則腰定居,專門從事黑、綠瓷器和琉璃的生產,人稱喬氏琉璃。元代以來喬家匠人已燒製上釉的陶瓷建築瓦片和宗教塑像,明代尤其興盛。因作坊的名望,喬家燒窯工是從山西各地徵募來的。明代「南有景德鎮,北有後則腰」的美譽開始在全國各地傳播。
山西是最早發明琉璃的地方,無論是質量、造型,還是色澤,均數山西最佳,因此,山西琉璃在全國盛名遠播。山西琉璃匠師門派眾多,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有三家,即河津縣的呂家,太原市南郊的馬莊蘇家,還有就是陽城縣後則腰的喬家。而喬家又是其中人數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支。明代陽城琉璃匠師喬姓排列例為:伯(正統)—璨(景泰)——鳳、彬(成化)——繼(嘉靖)——宗(隆慶)—世、永、長(萬曆)——喜(崇禎)。喬家門派在山西琉璃燒造業中最負盛名。萬曆36年,喬永豐及其子喬長遠、喬長正父子三人建造的陽陵村壽聖寺琉璃塔,塔上嵌有一塊琉璃小碑,碑上刻詩一首:「琉璃寶塔創陽陵,天賜喬公來贊成。白手塗形由性慧,紅爐點色似天生。神謀不爽魁三晉,巧製無雙冠析城。巨業落成垂千古,君名高於碧雲鄰。」這正反映了喬家琉璃在當時享有的盛譽。
喬家和其它山西家庭作坊都是家族商業。高度保密的技術和生產方式通常一代接一代傳給男性家族成員。拜年長的家族匠人為師當學徒獲得經驗對作坊的持續非常關鍵。喬家燒窯技術的承傳是非常成功的。從普大美術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費城美術館的藏品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
故宮山西琉璃
琉璃三彩是明三彩的典型,是指陶胎琉璃釉製品,北魏已開始用於宮廷建築,唐宋開始流行並復興,元代發展迅猛,明清進入全盛時期。明清時期的建築琉璃,是發展最為成熟的時期。
故宮博物院古建庫房中,存有一批色彩絢爛和造型奇特的明代建築琉璃構件。根據部分瓦片的題記和銘款,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館員徐超英追溯了來源,證明有些是出自山西陽城喬家作坊,他認為這些琉璃無論從規格還是造型方面,都和故宮風截然不同,都不應該是皇宮用材。
那麼,這些琉璃又是如何進入紫禁城的呢?原來上世紀50年代「三反五反」運動之後,大古董商岳彬被揭發是文物走私販,國家將他收藏和販賣的文物,予以扣押沒收。當時的故宮檔案記載沒收了653箱文物,共計4616件,故宮花近一年時間才完成清點和分類,其中有關古建的這批琉璃物件最終被調撥到古建部保管。想不到今天,這也成為了研究喬家作坊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