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偉民
陳偉民 香港工商專聯會專業部召集人
如何重塑香港競爭優勢,這是香港社會各界和特區政府未來3年必須殫精竭慮思考的問題,是整個社會努力的方向。上世紀90年代中,香港佔中國經濟中的比重高達25%,目前已下降到3%至4%。 港人應明白目前香港形勢嚴峻,須增強憂患意識,排除泛政治化干擾,首重發展經濟,切實把握機遇,重塑香港競爭優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指出,現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過去,而全世界現在關注的重點是盡快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實現經濟復甦和發展,「所以說,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經濟發展問題。這道理,那道理,歸根到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經濟是香港當前首要任務,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經濟不斷發展才能不斷改善民生,否則其他一切都是空談。」
世界開始進入後金融危機時代
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過去,世界開始進入後金融危機時代,但固有的危機並沒有解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是經濟全球化以來的第一次世界經濟結構失衡的危機,其原因是生產與消費相脫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背離造成的全球經濟失衡。當前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結構調整壓力和發展模式轉型之痛,危機並且加劇了人們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慾望。
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重新審視發展實體經濟的意義,提出了「再工業化」和重歸實體經濟的發展戰略。其重點一是鞏固和加強傳統產業既有的技術、質量、品牌等優勢,利用高新技術推動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二是大力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尋求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金融危機後,「再工業化」已成為美歐等發達國家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
香港經濟轉型未竟全功
香港歷來都是一個經濟城市,經濟發展向來是本港命脈。由香港的經濟轉型而衍生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顯出了香港經濟轉型的未竟全功。特別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之後,香港經濟的脆弱性更形突出。作為以經濟為主的城市,香港一直被政治問題糾纏,嚴重影響經濟發展。
現在本港經濟發展已較鄰近一些地區落後,本港若仍然長期被政治爭拗困擾,只會與這些地區相差越來越遠。與周邊相比,新加坡的GDP增長在2001至2010年間,累計比香港高出50%。若與內地城市相比,上世紀90年代中,香港佔中國經濟的比重高達25%,目前已下降到3%至4%。2003年香港與廣東省GDP 大致相當,至2010年香港的GDP只是廣東的33%。此外,2008年香港仍然是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的城市,現時已被滬、京兩市超越;預計到2015 年將降至第七位,居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和天津之後。
香港經濟之於內地及周邊地區的比較優勢正在減弱。一方面,隨著內地經濟日益與世界融合以及兩岸關係的改善,香港的「中介」地位呈逐漸削弱之勢;另一方面,香港的產業結構未能及時升級,現有的主導產業面臨升級瓶頸約束,而內地及周邊部分地區的產業競爭力卻在不斷增強,這種此消彼長的經濟競爭形勢,令香港經濟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泛政治化爭拗錯過發展良機
港人最擔心的是,泛政治化已成為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嚴重瓶頸。許多利港利民的經濟民生措施,都因用泛政治化的方式和態度處理而一再延誤。如港珠澳大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高鐵香港段等項目,都因泛政治化的爭拗錯過發展良機。甚至有關中央「挺港」與兩地合作的政策、措施和發展項目,都可能被泛政治化的「緊箍咒」叫停或推翻,這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對解決香港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都會形成嚴重的束縛和阻遏。
因此,如何重塑香港競爭優勢,這是香港社會各界和特區政府未來3年必須殫精竭慮思考的問題,是整個社會努力的方向。香港是一個小型的經濟體,在國際環境急劇變化的大環境挑戰下,必須發揮好香港自身的經濟優勢,集中精力搞好經濟,不應將大事小事都泛政治化,若香港不集中搞好經濟,就會吃大虧。只有排除泛政治化干擾才能聚焦經濟民生,才能鞏固和發揮香港的優勢。歸根到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經濟是香港當前首要任務。港人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充分利用好背靠祖國的優勢,把握國家高速發展的機遇,重塑香港競爭優勢。
抓緊時間重塑香港競爭優勢
香港必須抓緊時間對金融、貿易、商業等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進行充實提高,爭取早日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同時在商貿和物流方面要與內地之間的優勢互補。要結合內地極具競爭力的製造業,發揮香港在供應鏈管理、國際聯繫以及金融和法律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優勢,不僅可以進一步強化中國作為世界製造中心的角色,而且可以增強香港的服務中心地位。
隨著國家《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國家將全面推動粵港澳經貿、基建、產業、人才以至文化的優勢互補,把大珠三角地區的深化合作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打造全中國以至全世界具有最強經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大都會圈。未來三年,是粵港經濟整合的關鍵時期,香港在整合珠三角都會圈的過程中,完全可以發揮領軍作用,重塑香港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