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不少流行曲的歌詞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早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許冠傑就唱過很多諷刺時弊的流行曲,例如《半斤八両》、《制水歌》等,都反映了當時平民生活苦況。近年,較為人熟悉的,如有諷刺減肥潮流的TWINS《士多啤梨蘋果橙》;講述父母子女溝通問題的陳奕迅《Shall We Talk》;講都市人因生活忙碌而忽略身邊所愛的古巨基《愛得太遲》等。這些都是現代人的「勁歌金曲」。
一代有一代的「金曲」,筆者每當在課堂上講起被譽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時,就會打趣稱其為中國第一部「勁歌金曲」。
「詩三百」分三大類
《詩經》共有詩305首,故又稱為「詩三百」。《詩經》非成於一人、一時、一地,大部分詩作都是作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來自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北等一帶,而大多作者為平民百姓、宮廷樂師、官員貴冑等。《詩經》全書分「國風」、「雅」、「頌」三大類,大多都能唱誦:國風者,是當時流行的民歌;雅者,是朝廷宴饗所用之樂章;頌者,則是國家祭祀樂曲。三類之中,以「國風」一類詩最能反映古代人民生活概況。
「采詩」「獻詩」 民意調查
《詩經》中「國風」的詩共160篇,佔《詩經》全書一半的篇幅,記載了當時15個地方的不同民歌,如有「齊風」、「魏風」等,又稱「十五國風」。根據古代文獻,周代設有采詩的官職,為周天子體察民情。采詩官員會到民間搜集流行民歌帶返朝廷,天子從歌詞內容中了解百姓生活,藉此檢討施政。此外,當時有些公卿士大夫也會把從民間搜集到的詩篇獻給周天子,目的也是藉此讓天子了解百姓生活。這種「采詩」與「獻詩」的制度類似現代社會的民意調查。
反映古人生活方方面面
「國風」中的詩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古代人民生活的概況,當中不少描寫了古人農牧生活,例如著名的《豳風.七月》便用八節詩歌,詳述了古人一年四季的農耕生活,其中一節寫自夏入秋,天氣轉冷,蟋蟀從田野、簷下、屋內移居至床下的情況,藉此側寫人們過冬的準備:「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除了農耕生活之外,愛情自然亦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詩經》有很優美的愛情詩,除了膾炙人口的《關雎》、《子衿》等外,還有很多反映了古人有趣的戀愛習慣,透露出鮮活的生活氣息,如《周南.漢廣》寫男子傾慕女子的故事,詩人以男子因河流之廣而不能游到對岸,來比喻對女子追求不遂,詩中第一節是這樣的:「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詩經》中的詩既優美,又能反映古人生活、文化,且於當代時有一定的流行程度,否則采詩官員就不會保留下來。從此看來,說《詩經》是古代的「勁歌金曲」應不足為過吧。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曾智聰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