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汶羽 民建聯政策副發言人、觀塘區議員
現時,公營醫療系統的供應遠遠未追得上香港市民的需求,特別是普通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非常長。香港的人口老化趨勢明顯,政府要加快考慮更多公私營醫療的分工工作,從而平衡公私營醫療體系的發展和合作。
近日,有報道指政府有意將天水圍區的公私營醫療合作計劃,擴展至觀塘、黃大仙、屯門等基層市民和長者較多的區域。公私營醫療合作計劃是指醫管局每次會向慢性病人提供津貼,病人只需付出45元的公營醫療的普通科門診費用去看私家醫生,醫管局便會向私家醫生進行補貼,約130元。以天水圍區的經驗,有6000名病人參加。醫生意見亦指出,私家醫生可向醫管局以較便宜的價錢購買藥物,以吸引更多的私家醫生參加計劃。
實際上,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理應早早推行至更多區域及範疇。現時,每區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病人,每2個月左右便要到公營醫療的普通科門診覆診一次,此舉造成現時公營醫療體系出現嚴重的負荷。慢性疾病是私營醫療可以幫忙分擔壓力的重要部分。
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對公營和私營醫療體系來說,是一個雙贏的計劃,不但可以善用現時資源緊絀的醫療資本,包括人力資料、醫療硬件等等,亦可以作出合理而又應分的分工,加快公私營醫療體系的各自發展。公營醫療方面,一旦將慢性病人分流至私營醫療體系中,公營醫療體系便可以騰出更多的醫務人員、醫療硬件去應付及照料專科門診、嚴重及複雜病例的病人。公私營醫療計劃中,雖然政府需要補貼私營醫療體系去照料慢性疾病病人,但由公營醫療自行去照料這些慢性病人,亦一樣要付出成本的。私營醫療方面,一方面他們接受了政府的補貼,可享受醫管局大批購買藥物的優惠價錢,以較相宜的價錢入貨,另一方面他們亦可以尋找一個穩定而又基本的客源,令他們可更安心治病。
筆者建議,政府及醫管局加快在不同地區推行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在推行一段時間、總結經驗後,可推展至更多的醫療範疇,逐步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