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王安憶絮語 眾聲喧嘩裡的靜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某種程度上,王安憶是難採訪的那類作家。倒不是因她少言寡語——正相反,在面對每個具體問題時,她都表達了充沛看法。也不是因她個人氣質裡帶有的嚴肅——實際上這嚴肅所帶來的坦白也很有趣。我猜想或許是因她的言談舉止裡有一種對情緒的節制。這節制很靜、很簡潔、很有力,令她的言辭絕少煽情成分,更找不到一絲一毫誇張色彩。

王安憶是最值得被認真對待的中國當代作家之一,她直截了當地表示自己除了寫作,對許多東西都興趣不大。所以她不太用電郵,不上微博,家裡電視機壞了很久也不理,每天只是規律地按部就班地寫作。有人說她是寫作機器,她自己也覺得像。或許在外人眼裡,她的生活很乏味很悶,但在她看來,則是自己無法將寫作的快樂傳達給旁人。

對話王安憶,或許能從一些關於寫作的絮語中,讓我們對她懂得多一點。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莫雪芝

怎樣看待文學與書之間的關係?

(編按:王安憶在今年香港書展中曾以「當文學遇到書」為題進行演講。)

王:其實書展這樣的活動,往往讓人第一個想到就是書。但文學和書看似有關係,又其實沒那麼有關係,我個人則認為文學和書之間有一種緊張的關係。

這個時代,對文學這件事情,很多人在發言——但在以前,文學是很小眾的事情,能對文學發言的人非常有限。而現在大家都在說文學,其實我覺得這個不斷再說的過程就培養出了一種要求:要文學變得很熱。但其實文學不是,文學在過去就是比較少人閱讀的,可能到近些年才會出現那麼樣的火爆銷售。我個人覺得文學從它的正常銷售來講,就是少少的人再讀。

書不等於文學,主要是別的讀物越來越多,現在小說的產量很大很大,讀者老是處在一個選擇之中。從書的銷量上來說,一定是超過二十年前的,但問題在於過度生產,書的量太大了。

這個時代對你的寫作帶來了挑戰嗎?

王:從銷售業績來看,今天的文學和讀者都碰到了挑戰。我在想,作為一個讀者在這麼樣的一個環境,怎麼去決定買哪一種書?面對太多的書,怎麼選擇?我以前覺得腰封不重要,十年前哪有腰封這麼一說,但現在腰封要特別突出,因為一大堆書裡一眼看過去最搶眼的就是腰封——上面寫最刺激、雷人的話,讀者就能馬上作出決定。這也讓讀者來不及作出慎重決定。所以買書的人和寫書的人都要面對挑戰。

對我來說,我知道自己要甚麼,因為最初吸引我寫作的慾望,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消退。我還是根據最初的初衷去寫作,所以這些環境對我影響不大。我寫的主題在變,但「文學初衷」還是對文字的熱情、對用想像力構造文字的熱情和願望,所以對我來講沒什麼太大變化。我不會為了讀者去寫作,我可能會更為我自己的想法而寫。

寫作對個人來說意味著甚麼?

王:它就是我的職業。寫作對我來講非常常規。早上起來寫半天,下午不寫,它非常日常化、有規律,每天的日程會具體到:我今天希望我的人物完成甚麼?有的時候會提前完成。我對我所寫的人物有要求,人物是有節奏的,但這個節奏有時改變,它會自己變速。所以總體來說,我每天會寫上三四個小時,但至於這個時間裡能出多少活,要看當時當地的狀況。

可能最初寫作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效的、宣洩自己感情經驗的一個方式,但經過多少年,變成一個職業作家之後,職業作家和非職業作家的寫作狀態就很不一樣——職業作家要持久、勻速、能夠拿得起放得下。

這一年,莫言得獎,談論中國文學的聲音也尤其吵,

是否關注這些聲音?

王:關注談不上,但也不可能避開。因為就在面前發生,我覺得其實很多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莫言的事情如果不是這麼龐大的媒體,也不會鬧得那麼厲害,國外很多作家得獎就是平淡平淡地過去了。中國情況是特別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特別是媒體,媒體把莫言都快逼瘋掉了,然後又現在開始炒作余華的《第七天》。我個人關注的是很高興看到好的小說和雜誌,這是我主動地關注——但我的關注可能對別人毫無影響,我關注更多的是我自己覺得好的東西。至於外界生態,我們用個人力量無法去影響——人人炒莫言時,你去告訴別人那邊有個人寫得很好,誰會來聽你的?還會覺得你是故意轉移視線;所以輿論是個人無力去影響的,我可以選擇的,只是我關不關心而已。

其實應該允許作家不寫

可否談談對自己作品的滿意與缺憾?

王:《天香》我自己還比較滿意,滿意度甚至超過了《長恨歌》,因為覺得它的難度大過《長恨歌》,《天香》裡的那個時代是我沒經過的時代,長恨歌裡的元素則更通俗。

缺憾在年輕剛寫作時比較多,長篇來說,我對我最初的一二三本長篇都是有遺憾的——也不叫遺憾,當時盡力而為了,並且如果沒有前三部,也不會有後面的創作。到後來成為一個職業作家,自己會變得比較謹慎,這也是種不好,因為很怕失敗會多少束縛自己的手腳,但好在是會處理得更加用心,雖然有的時候,會對自己自我否定。

外界對一個作家的關注往往是看發表、得獎等等,但對我個人來說,是我每天在寫——如果哪天我不寫了去做生意,那就是我在寫作方面不行了。很多人在這樣做,但對我來說,人過三十不學藝,不會有大的改變了。當然如果有一天我寫得不好了,我自動也就不寫了,其實應該允許作家不寫,我不想寫了就不寫了。

如何看待女性作家的書寫?

王:其實在整體寫作中,女性會變得越來越主要,這是全世界的趨向。而且這個事情已經很多年了,在文學領域,女作家從一開始就沒有比男作家邊緣,女性一直在比較中心的位置,包括杜拉斯,也包括大陸的張愛玲,女性在文學裡的地位一上來就是很主要的。

如何看待文字與閱讀?

王:我想喜歡寫小說的人有些基本共同點吧,第一是都喜歡文字,第二都喜歡說故事。我們用文學書寫故事,表達對世界的看法,不像舞蹈用肢體語言、繪畫用視覺——寫小說的人一定是對文字有感情的人,這是比較共同的。更個人一點,我喜歡文字,喜歡敘述、閱讀,喜歡這樣的方式。閱讀的內容裡,看小說最多,這麼多書裡好的小說也是最難找到的。

每個作家在閱讀的同時,也在努力避免受別人影響——如果受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自覺要做的一定是避免、迴避。但每個作家又都有自己喜歡的小說,對我來說,《紅樓夢》肯定是最喜歡的。因為我們所學習寫的「小說」其實是五四以來西方啟蒙運動以後的小說,我們目前寫的小說都是西化的小說,而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小說:紅樓夢、水滸等章回小說是不一樣的。《紅樓夢》在中國文學裡又是個非常特別的例外,很難說它就是中國小說傳統,甚至我覺得中國小說傳統就很薄弱,五四以後的小說和五四之前完全不一樣。

怎樣看待兩岸三地文學?

王:台灣作者的文學教養比我們好,我們在文革裡沒受過系統的教育,他們的作家受過系統教育,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上比我們要完整。他們的寫作用的語言比我們的書面化,包括接受西方影響又早於我們,比較現代化。而香港的文學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它很特殊,在一個相對孤立的環境下生長起來,非常奇葩。

大陸方面,六十年代的作家非常好,甚至超過我們五十年代,因為他們運氣好,剛剛長成時,文革結束,社會開放八面來風,他們基本上也完成了教育,五十年代作家受的教育普遍不好。而七十年代作家弱一點,八十年代還要等等看,在我來看還沒有一個特別成氣候的情況出現。但這也不要緊,文學都是有周期的——但現在還不能簡單去劃出一代,你現在回過頭去看,李白和杜甫也是一代人,所以文學需要很長久的醞釀,我們所處的文學周期還沒結束。

誠實的作家一定在重複自己

您個人寫作時比較偏重寫實?

王:有些作家會把生活歸納、抽象出某一種符號,像莫言,而我對生活表相更有興趣,我希望我小說中的外部能和生活表相相像。生活表相有它自己的美學。所以文革裡也有生活,特殊時期也有生活。其實每個作家都是在不斷地壯大自己的某個情結。我覺得每個作家都有——我不能說它是固定的——但每個作家都有一個自己要表達的東西,可能最初不太完整成熟,但它會不斷壯大。所以我很不贊成別人說某個作家老在重複,其實每一個作家都一定在重複自己。一個誠實的作家一定在重複自己,但不是簡單重複,而是讓那個情結不斷長大。

在五十年代作家這一輩中,您身上最「王安憶」的特質是?

王:我也很難形容,因為自己只能在自己的立場說話。作家是沒有絕對標準,我談不上特別的優勢,稍微的一點差異可能是我比較用功,當然現在比較活躍的作家都是用功的人。我所指的用功也是指認真地寫作——寫作是我需要認真對待的事情。同時我也是個運氣很好的人,剛好天時地利人和。

現在年輕人的寫作環境和我們那時候雖然不太一樣,但我認為在任何時代,如果你真的有生命能量、有才華,那麼你一定會成為你想成為的作家。

相關新聞
王安憶絮語 眾聲喧嘩裡的靜 (2013-09-28) (圖)
吳山明:水墨人物 樂享生活 (2013-09-21) (圖)
鄭宗龍 愛逃跑的編舞家 (2013-09-14) (圖)
吳東奮 創新水墨融工筆 (2013-09-14) (圖)
沖出好畫作 (2013-09-14) (圖)
字如畫 畫如字 書畫奇才傅伯庚 (2013-09-07) (圖)
感悟生命的真諦 (2013-09-07) (圖)
牡丹江文化的擺渡人 (2013-09-07) (圖)
一生醉心書畫 (2013-09-07) (圖)
傅伯庚簡介 (2013-09-07) (圖)
台灣知名設計師唐聖瀚:設計師不要自貶身價 (2013-08-31) (圖)
大陸旅遊紀念品市場大有可為 (2013-08-31) (圖)
張楊不張揚?——從現實中走來的第六代導演 (2013-08-24) (圖)
張楊電影「寫作的零度」 (2013-08-24) (圖)
張楊眼中的小人物 (2013-08-24) (圖)
最重要的是堅持自我 (2013-08-24) (圖)
中國沒有藝術電影的市場 (2013-08-24) (圖)
中國第六代導演 從現實中走來 (2013-08-24) (圖)
郝柏村筆下的抗戰歲月 (2013-08-17) (圖)
兩岸關係由歷史決定 (2013-08-1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