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陳敢權:壯大粵語文化 品香港世道人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近年來,粵語正呈式微態勢,隨著內地藝術發展,普通話影響力日漸強勢,粵語舞台劇生存空間更不斷受到擠壓。對此,香港本土劇作家、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認為,借助話劇、棟篤笑、流行歌曲等藝術形式,能有效地壯大粵語,最終將粵語代表的嶺南文化發揚光大。他大半生一直堅持原汁原味的粵語創作,揣摩香港人情、人性,將其幻化成劇本,讓演員以純正的港派演法演繹香港世道人心。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花 圖片由香港話劇團提供

粵語式微 粵語劇失落

 北風南吹,在廣東,粵語一統天下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改革開放之初,粵語伴隨著歌曲、電視劇等媒介成為一種時髦的語言湧入內地。如今,上個世紀《上海灘》、《萬里長城永不倒》等粵語歌風靡大陸大街小巷的場景也已經不再。「一個地區的語言與它的經濟實力肯定是有關聯的。近年來,內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普通話的號召力已經越來越大。」原來不肯學普通話的香港人已經開始主動學習。而根植在粵語文化中的粵語劇所面臨的形勢也更加尷尬。

 陳敢權說:「因為創作不新、製作不精,近年來香港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影響力遠不及從前,而粵語舞台劇比電視劇受眾面更窄。」

 廣州著名演出經紀人張志強說,在廣州粵語舞台劇發展舉步維艱,許多劇作叫好不叫座,在市場化洪流的衝擊下,年輕一輩很少再堅持創作本土粵語舞台劇,以至於廣州粵語舞台劇十年內沒有新作品出現,十年前的「經典」無奈的日復一日上演。「這其實不完全是因為粵語影響力的衰退,創作者的角色在文化傳承中非常重要」。陳敢權亦感歎,現在香港的年輕一代也並沒有明顯意識去堅持使用粵語創作,對粵語文化進行保護。他一直對香港年輕一輩創作者充滿期待。

 陳敢權認為,文化的強盛和傳承對於語言的興旺影響巨大,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語言則能融入藝術、成為更高層次的文化。當語言的魅力大到街知巷聞,融合於市井生活,同時成為藝術精品的重要元素,文化就不會磨滅。借助話劇、棟篤笑、流行歌曲等藝術形式,能夠有效地壯大粵語,最終能將粵語代表的嶺南文化發揚光大。

話劇守護「香港味」

 陳敢權投入劇場世界已有五十載,大半生他都在用生命創作戲劇。從最初的跑龍套演出、搬景、做道具到幕後的編劇、導演,舞台劇行業的每個工種他幾乎都做過。陳敢權是亞洲少數集編劇、導演、舞台設計、戲劇教育和舞台管理專才於一身的戲劇藝術家。他說從事話劇工作,最吸引他的就是代入不同角色的體驗,讓他暫時走出自己原本的生活,從另一個人的角度與感受去看世界,經歷其喜怒哀樂,過程中思考人生:「戲劇的創作是活生生的。無論是去演活一個人物、寫劇本,還是導演,都有一種無中生有的樂趣。」

 「話劇是人的藝術,好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揣摩世道人心。特定的作品一定要代入特定的社會環境,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吸引力。」《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就是一個典型的以香港市民社會為背景的話劇,這個話劇後來也走出香港得到了內地觀眾的認可。但是,這個劇在內地用普通話演出總是少了那份原汁原味的「香港味」,不能不說遺憾。

 近期,陳敢權作品反映昔日家庭鄰里間樸實人情味的《有飯自然香》即將在內地巡演,舞台上充滿舊日風情的服裝與道具,展現了香港1960年代的人文風貌。曾是中國藝術節中唯一的粵語話劇的《沉默是針》,在廣州演出時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追捧。

 「香港話劇追求真實、自然,講究場面的可信性。」《沉默是針》在廣州演出時他堅持使用粵語,「粵語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實際上,粵語的發音及語法構成更多繼承了古人的語言,而普通話其實是清末在北京話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真正成形的時間比粵語晚將近一千年。以粵語演出《茶館》等中國經典也並無隔膜,演出歐美翻譯劇也同樣傳神。」陳敢權說,很多普通話話劇用粵語表現並不失其真實,但是相反,粵語話劇用普通話來演卻失之千里。他的話劇《有飯自然香》、《遍地芳菲》、《頂頭錘》等話劇中多處細節反映對香港人日常真實感受的細微體驗,演員演繹時亦執著於港派演法。

育年輕人傳承嶺南文化

 「香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粵語作為官話的地區。有人說,香港變成普通話的城市是遲早的事,我希望不要有這一天。很難想像嶺南文化傳承要靠其他語言。多年來我也一直在尋找適合香港社會題材的劇本。」陳敢權說,時代在變遷,內地和香港生活交融,香港人也在變化。香港話劇團近期創作的《金魚之島》,有對內地和香港兩地新生代年輕人生活觀念、婚戀狀態等方面的關懷,編劇司文是一名來自深圳的年輕人。

 年輕編劇的出色作品,總是讓陳敢權心生激動。除了自身是一位高產的導演及編劇之外,陳敢權也相當注意團結香港的新人,在今年香港話劇團的35周年研討會上,就請了大量香港的青年導演、編劇和演員一起座談,共同探討香港戲劇生態以及存在的問題。「通常他們演出後會湧上來問我意見,我會激動到說不出話,那種感覺很澎湃。」他認為,教小朋友戲劇,不一定只是為了替戲劇行業訓練新血,反而可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合作精神,甚至是語言能力。「就算他們將來未必從事戲劇創作,但只要年輕人會感興趣,哪怕只是喜歡看都能傳承文化。」

相關新聞
陳敢權:壯大粵語文化 品香港世道人心 (2013-10-05) (圖)
「為時代造像」的吳為山 (2013-10-05) (圖)
王安憶絮語 眾聲喧嘩裡的靜 (2013-09-28) (圖)
吳山明:水墨人物 樂享生活 (2013-09-21) (圖)
鄭宗龍 愛逃跑的編舞家 (2013-09-14) (圖)
吳東奮 創新水墨融工筆 (2013-09-14) (圖)
沖出好畫作 (2013-09-14) (圖)
字如畫 畫如字 書畫奇才傅伯庚 (2013-09-07) (圖)
感悟生命的真諦 (2013-09-07) (圖)
牡丹江文化的擺渡人 (2013-09-07) (圖)
一生醉心書畫 (2013-09-07) (圖)
傅伯庚簡介 (2013-09-07) (圖)
台灣知名設計師唐聖瀚:設計師不要自貶身價 (2013-08-31) (圖)
大陸旅遊紀念品市場大有可為 (2013-08-31) (圖)
張楊不張揚?——從現實中走來的第六代導演 (2013-08-24) (圖)
張楊電影「寫作的零度」 (2013-08-24) (圖)
張楊眼中的小人物 (2013-08-24) (圖)
最重要的是堅持自我 (2013-08-24) (圖)
中國沒有藝術電影的市場 (2013-08-24) (圖)
中國第六代導演 從現實中走來 (2013-08-2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