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文類課程以何種語言教學,取決於兩方面:教師的語言背景和學生的來源構成。例如,來自新加坡、台灣甚至海外的華人學者,多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來自內地的學者,也多以普通話教學。因此,普通話教學,與教職員的個人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其次是學生的來源構成。以本港某大學的中國文化研究碩士課程為例,十門主要課程,七到八科以普通話教學。據該課程畢業生劉先生透露,即便是香港本地教師,也多以普通話教學。因為這些教師不少有著留學台灣或海外的經歷,再加上課堂上多數是來自內地的學生,普通話教學是自然而然之事。
一些城大內地學生表示,他們尊重香港的粵語文化,也以謙卑之心來港求學。他們只是就課程的一些細節問題,與學校進行討論。在香港,新學年之際,各大學都會有這樣的互動環節,並在這一環節中安排課程負責人、主要授課老師與學生就未來的學習交換看法。這是一直以來的慣例。正常討論成為兩地矛盾,甚至有內地網民認為內地學生「丟臉丟到香港去」,從而被本港某些傳媒拿來大肆渲染,令這些內地學生倍感委屈。他們認為,語言問題本應單純而直接,絕不應上綱上線。 文:菜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