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維樑教授是香港文學界著名作家、學者,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目前在澳門大學中文系擔任訪問教授的他,認為教學語言可多元,普通話的普及也不會影響粵語的文化價值。
黃維樑教授說,在香港目前「兩文三語」的格局環境中,陳學然教授或任何其他講授這個科目的人,以粵語教學,並且授課重點之處,以普通話說明、強調,是一個既尊重學校法規、也兼顧情理的做法,畢竟,該課堂上有六成學生來自內地。黃維樑教授特別指出,媒體在報道和評論涉及有關大學校園的教學、研究問題時,應當注意事實和具體情況。
就今次城市大學的語言風波,黃維樑教授認為有兩方面是輿論忽略的:一,香港本地學生差不多都能聽懂普通話,而不對稱的情形是,初來香港的內地生,尤其是華北地區的學生,根本不懂粵語,故而,在授課內容重點處,以普通話強調多一次,無可厚非;其次,以粵語教學的課程,在重點處以普通話重複,如果重複的比重不大,如同有時以英文解說一些概念一樣,應該是不會拖慢教學進度的。且如果有聽不懂普通話的香港本地生,也可參照幻燈屏幕、講義、課本。此外,黃維樑教授認為,一粵一普,也是可考慮的解決之道。無論如何,城大今次事件,應該只是一個很小的技術操作層面的事情,媒體如果把此事放大,操弄為社群和文化衝突議題,就令人感到悲哀了。
今次事件還涉及到粵語、普通話在香港未來發展關係的問題。在香港,中文在口語上長期等同於粵語。黃維樑教授說,普通話作為一種華人社會共同語,其流行、普及是必然的趨勢。語言是工具,如同香港人以英語作為工具一樣,普通話也是一種用於生活、事業上的交際工具。香港的未來發展,若不掌握普通話,黃維樑教授認為,難以想像如何進行商貿、文教、社會等諸多方面的活動。況且,不僅在內地,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甚至海外華人地區,普通話已是主要溝通語言。但普通話的流行,並不代表粵語的式微。香港是多元社會,多元是資產,不應成為社會衝突的根源。香港能夠容納英語,也應該能容納普通話——如同地鐵播報站名用兩文三語一樣,大學也應尊重多元。
黃維樑教授說,城大早在多年前,就和北京大學合作編寫中國文化概論等書籍。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如中國文史領域方面,愈來愈普及,若加上與台灣的合作,則如果不諳普通話,教員要從事科研合作、學生要深入學習以掌握學科前沿動態,效果一定會打折扣。
黃維樑教授認為,城大是次風波,或與目前社會中某些人的「去中國化」行動相關。部分傳媒對促進港人的中國文化身份自覺、文化自信以及香港的社群共融,未起到正面作用。大學是包容和多元的地方,教學語言也應多元。學者、知識分子,應在促進不同社群的融合方面貢獻力量。 文:謝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