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兒子學懂走路後,忽爾像長大了很多。
大約十四個月,他才走得像樣且有信心,不少人覺得算是遲起步。當今社會,十個月左右,已有不少孩子能走路了。大家都以為營養好,快些會走會跳是好事。親友都擔心為何兒子一歲時還走得像醉酒翁一樣,我耐心解釋其實因為我們不想他太早走路。
很多人以為,小孩子最終要懂得走路,那不如愈早學愈好,其實不然。孩子有成長里程碑,每一階段最好也不要錯過,例如轉身、爬行、走路、跳躍。現今孩子最多就是跳過了「爬行」一項,此與香港的生活環境有關。
香港地方狹小,家人大多不想孩子爬行,因為怕骯髒,且麻煩和危險,不像外國般,一個鋪着地氈的大廳,能讓寶寶盡情爬行。香港多用學行車,另外就是用圍欄。前者已有很多報告說對小孩的脊椎發育不好,亦令步行姿勢不正確,這裡不詳述。另外,圍欄會令小朋友無意爬行,孩子會偏向喜歡扶着圍欄走,這樣一來便有「步行」的效果,變得不願爬了。加上圍欄內地方不大,小孩會寧願圍着行而不爬。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各國都開始主張讓小孩朝天睡,以減低嬰兒猝死症,但結果就是發現孩子花在「肚腩向下」的時間太少,愈來愈多孩子不爬只行,引申出很多問題,如跌倒後不懂自己站起來。
其實爬行還有什麼好處?爬可以令頸骨以至手臂強壯,腦部發展亦靠爬行的手腳協調去刺激,所以有說先行的孩子較遲說話,就是因為手腳協調原來與腦部操控語言能力的部分重疊。先行少爬,此腦部部分就少點運動,影響語言發展。另外就是爬行時充分運用到手指,長大後拿鉛筆欠佳的小孩,一般就是小時候較少爬行,小肌肉沒有經過爬行階段的訓練之故。
較為明顯當然就是臂力,有些孩子玩不了馬騮架,雙手很難支撐身體,這類孩子多是少爬一族。外國有好些研究發現,平衡力差的小孩,也是因為小時候太少爬行所致,手和腳不懂同時運作。這個不只影響平衡力,對情緒問題也有關聯作用。腦是一個整體,不同部分會有重疊,所以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發展同樣重要,並不只限身體上,最重要是牽連到腦部發展,對語言及協調等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