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舞蹈家楊春江 取經歐洲 激頭腦風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2-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歐洲的夏天,是嘆藝術的好時光。陽光特別好,白天又很長,吃完晚飯去看演出,中場休息時還能在草坪上曬曬太陽,別提有多愜意。香港舞蹈家楊春江,今年6月參加西九管理局與藝發局合辦的「本地藝團領袖人才海外考察及培訓計劃」,到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及維也納研究歐洲的當代舞蹈節。三個月的時間,他過得疲累卻充實,親身造訪六個不同的藝術節,上課、看演出、訪問藝術節總監,所為只是一件事:取經歐洲,為香港舞蹈發展「借東風」。■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楊春江提供

lesson 1:中場休息 輕鬆chat一chat

三個月在歐洲,馬不停蹄地看演出,讓楊春江難以忘懷的,還有劇院後的沙灘椅。原來,許多藝術節都會巧妙運用劇場外的bar corner,營造輕鬆氣氛,讓觀眾在中場休息,或演出前後小酌一番,聊聊天;有時觀眾也可以在這裡與藝術家親密對談,交流對作品的看法。「這也是歐洲西方國家很重要的文化,看演出一般都有一個bar corner,有些劇院甚至可以讓人拿着飲品和雪糕進去。」他說,「在香港,我們也會有『演後藝人談』的環節,但幾百個人問幾個問題,再加上翻譯的時間,往往只能問一些很籠統的問題。其實如果真的去聊這個作品,在演出的前後和中間,在bar corner就已經做到了。這也是一個想法,如果擺很多資源去做一個演後藝人談,不如做一個bar corner,讓他們可以很自在地談論作品。感覺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場休息。」

如果花點心思,劇場內外的各種空間也都能被巧妙運用。楊春江記得有一次去看演出,劇場對面的food court中豎起大熒幕,播放的竟是古典芭蕾。夜色中,人們就這樣一邊聽着古典音樂,一邊吃着小食喝着酒,熱鬧地聊着天,竟一點沒有違和感。

我們常說要營造的「藝術氛圍」,也許便藏身在這些細節中--讓觀眾覺得藝術在身邊如同空氣般自然,不就是最好的「藝術氛圍」?

lesson 2:藝術需要open再open

在歐洲三個月,楊春江也尋訪不同的藝術空間,看到藝術與社區結合的不同可能。在他看來,將藝術開放給社區,關鍵在於如何開放,在巴黎的Quartier 104中,他找到了靈感。

Quartier 104是集演出、展覽、社區功能為一體的藝術中心,在沒有展覽的時候,中心的門口和裡面的走廊上,會聚集許多社區中的年輕人,各自練習,「街舞、雜耍、拋樽......甚麼都有。」楊春江說,整個Quartier 104正體現出一種開放與自由的理念,不知不覺間成為年輕人的聚腳之地,形成一個很年輕的藝術社群。這種輕鬆自由,不附加過分規管的形式反而讓藝術自由流動,「這些年輕人,可能平時對看表演是沒有甚麼興趣的,只是來找個地方練自己的東西。但是開放了這裡後,當他們來到時如果正好有展覽,他們就會去看看展覽,所以其實是一個很軟性的方式讓一班純粹想練東西的年輕人不知不覺地接觸到很多藝術。但最重要的是,這不是一個『教育項目』,不是學東西拿學分,也不是給錢去學東西,而是真正發揮到社區中心會堂的作用,讓藝術與個人隨時可以碰到面。」

在香港,帶藝術進社區已經不是新的主張,但藝術與社區的融合,不是只靠帶演出與製作進社區就可以達成,藝術需要就地取材、自由生長。但由於各種規管條例,普通人想在社區會堂中隨意練習,或是即興表演幾乎是不可能。「在香港,我們很害怕『不管』一些東西,但是社區會堂難得讓人進來聚腳,最重要的其實就是『不管』,就當是以前的榕樹頭那樣,你管的話就不會有人來聚攏。所以有一個這樣的風氣很重要。」

Quartier 104的入口處是一面玻璃門板,上面掛滿了各種語言書寫的「open」字樣,將藝術真正開放給人群,就是精神所在。

lesson 3:反向思維 實驗舞蹈進軍「巴黎天水圍」

造訪多個舞蹈節,「Rencontres Chorégraphiques Internationales de Seine-Saint-Denis」舞蹈節的反向思維帶給楊春江許多啟發。舞蹈節的概念粗略譯來,是「在Seine-Saint-Denis與舞蹈相遇」。「Seine-Saint-Denis在巴黎的邊邊,一個不近市中心的比較窮的區域,就像是香港的天水圍。」在這麼一個邊緣地區打造舞蹈節,藝術總監Anita Mathieu沒有循慣常思路策劃閤家歡式「易入口」的作品,而是反其道而行,鼓勵實驗性的編舞之餘更策劃各種活動與平台,讓藝術家與當地群眾「相遇」。

「Anita Mathieu之前曾做過法國班諾雷(Bagnolet)國際編舞大賽,伍宇烈的《男生》就曾在這個比賽中拿過獎。但近二十年來歐洲到處的資助都在縮減,這也是其中一個因為資助縮減而維持不下去的舞蹈比賽。這個總監靈機一動,覺得,既然沒有錢去做一個比賽,乾脆用做製作的大筆錢來減到一半,去做一些培育新一代的實驗性的編舞。因為,如果沒有人繼續練習、醞釀、實驗的話,以後也不可能有好的作品去參加比賽。」於是舞蹈節不是以showcase為主,反而希望着重於實驗、教育與交流。「甚麼是encounter呢?可能是不同想法的相遇,不同實驗方式的相遇,不同的人群、地點的相遇。所以就挑了這個類似天水圍的地區。她的想法是:既然這裡的人都很少接觸現代舞,那無論接觸些甚麼,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所以反而沒有壓力,乾脆就把比較試驗性的作品帶進來。」

因為預算很低,也不以賺錢為目標,舞蹈節的票價很低,演出也以簡約型為主。沒有華麗的場所和佈景,往往就在一個空的戶外場地直接開show。這樣一來,舞蹈的創作也沒有回應主流話題的壓力,反而可以去關注一些地方性的題目,比如移民、貧窮等都可以成為創作主題,進而與本地居民產生聯繫。

「這和我們的想法完全相反。在香港,如果覺得觀眾沒有接觸過舞蹈,當然就要去跳看得明白的啦。」楊春江說,「但我很喜歡Anita的想法,因為沒有包袱,所以很闊,甚麼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她希望不只是藝術服務市民,而是市民也可以引發藝術家的想法。比如編舞家進學校,帶小朋友進行半年的workshop。這些想法香港也有,但我們的想法是藝術家進去,教半年,最後可以做到一個完整的作品出來,就算是完成了。這很傳統,純粹是想藝術家付出。其實是把藝術當成了社會服務而已,不是做藝術。」但在這「巴黎天水圍」的舞蹈節中,藝術家到學校中,與學生和老師一起去看展覽,然後交流想法,所分享的,甚至不一定和舞蹈有關。「兩個人很公平地分享關於第三種藝術的看法,很公平,而那個其實也會給編舞靈感--他不是來教他們的,而是來看年輕的一代怎麼看待藝術。也沒有壓力要完成一個舞蹈表演。藝術家不是來編舞的,不是來打工的,我覺得這個很重要。舞蹈節是希望讓一些不同的化學作用相遇,看看能產生甚麼。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東西哦。」

楊春江說,香港很大的問題,就是「dry out artist」,把藝術當作教育或者社區服務來推進,而忽略了創作的本質;觀眾的理解力也經常被看低,總覺得他們是需要被教育的。「香港總覺得所謂的平台就是給藝術家去呈現作品,其實不是,而是應該有平台,從這個地方本身,來激發新的靈感。」

與楊春江的分享,遠遠不止文章中短短的三個故事。創作形式、策劃方向、資助形式、推廣方法......面對西九帶來的更多機遇,香港的舞蹈藝術想要走得更前更穩,不只是藝術家關門做好創作就可以,還需要政府與民間一致的求新求變。而敢於打破既有觀念,勇於擁抱不一樣的idea,作為負責任的觀眾,我們同樣責無旁貸。

相關新聞
舞蹈家楊春江 取經歐洲 激頭腦風暴 (2013-12-03) (圖)
中國當代「國禮大師」賀京沙訪香江 (2013-12-03) (圖)
花果為題,聲音留別 (2013-11-29) (圖)
敢觀舞台:《疊配文》﹕過於認真的鬧劇 (2013-11-29) (圖)
九月到十月的港樂 (2013-11-29)
畫家高克非:綿延不絕的齊家精神 (2013-11-26) (圖)
創作對談:《瓷與》之「短暫與恆久」 (2013-11-26) (圖)
專訪長號傳奇林伯格 從手執長號到拿起指揮棒 (2013-11-22) (圖)
敢觀舞台:走過東歐藝文大地 (2013-11-22) (圖)
「澳門藝術雙年展─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會」 (2013-11-22)
鄧樹榮 借形體劇場東風走上國際舞台 (2013-11-15) (圖)
明年開辦「形體劇場訓練學校」 (2013-11-15) (圖)
《安娜.卡列尼娜》舞者出色 (2013-11-15) (圖)
「澳門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會」 (2013-11-15)
一生堅持做一件事 (2013-11-12) (圖)
嶺南畫派林湖奎作品展 (2013-11-12) (圖)
羅懷臻做我們這代人的戲曲 (2013-11-08) (圖)
香港是中華戲曲的諾亞方舟 (2013-11-08)
「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摘要」戲曲觀眾數量高居首位 (2013-11-08) (圖)
「澳門藝術雙年展 - 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會」 (2013-11-0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