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花木蘭》劇照 香港舞蹈團提供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曾是香港中學中文科教材之一的《木蘭辭》,相信很多觀眾都會記得頭幾句。5年前現任的藝術總監楊雲濤也為香港舞蹈團編過這個題材的舞劇。今次再改編同樣的題材,處理手法成熟大氣,在舞台上下的配合下,《花木蘭》表現出各部精雕的專業成績。
楊雲濤在香港舞蹈團的幾年中,編過不少作品,包括《木蘭》、《天上·人間》、《三國風流》、《金曲悅變顧家輝》和《蘭亭·祭姪》等。楊氏作品在古典基礎下同時表現出現代節拍,每個作品亦例必有一二場匠心獨運的設計,今次亦然。在幕二場二的《征戰連年》中,他運用3個斜台,讓舞者走上走落,或在斜台上跳躍、或順勢滑下,或中途握緊台邊定位,免即時滑下,不但視覺豐富,整個設計亦表現出將士們征戰連年攀山越城的苦況,不無象徵意義。又如幕三《將軍百戰死》中場一的廢墟傷痛景象以如傷兵的舞者從舞池下爬上舞台,翻倒的竹椅表現荒廢城池都簡潔而具力量。除了特別的場口設計,在今次的《花木蘭》中更見編舞兩大躍進。一是強化人物內心,二是整體的結構更趨成熟扎實。
除了雄赳赳的群舞,木蘭與父親的感情到連年征戰後之思鄉與念親之情都有獨立段落交代,突出了人物在代父從軍這個主題下的心理狀態,這些較靜和柔的部分剛好與木蘭在戰場上猶如男子般去打仗恰恰成對比,而男群舞與女群舞亦有較接近的分配,隨着故事發展,分場表現了舞劇的起承轉合,這種結構在之前的作品中較為單薄。
除了舞蹈設計,每幕開始由導師帶領一班小朋友朗誦木蘭辭作開端,讓觀眾重溫辭作,兼作題綱,比純粹看舞蹈更能深化作品與文學的交互關係。此外,音樂、燈光、佈景、服裝都同樣突出。雖然有些手段如回憶、甚至女織並不新穎,《花木蘭》整體組裝很有尺寸。飾演木蘭的潘翎娟在如中世紀武士的造型下也很有表現,如再細微調整與陳俊飾的將軍雙人舞,減少稜角位,應更搶鏡。至於結尾以文字數碼錄像去解「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結,雖有些「智取」,亦勝在更爽不拖泥。■文: 鄧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