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伊拉克原油日生產量達330萬桶。 網上圖片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過去兩星期,全球財金動向,基本上只有兩個主題,一是地緣政治,一是央行政策,已經決定了大部分的市場動態。關於前者,其實年內不乏新聞,大大小小,世界各地的,都有相當的話題性。年初的俄烏之爭,造成了金融市場一定震盪,雖然為時甚短,但背後可供想像的空間很大。由正式官方的說法,到市場的猜測,甚至不同程度的陰謀論,包括但不限於俄羅斯富豪在英國的資金如何處置,俄羅斯是否拋售大量美國國債,以至美國財政部設立的黑名單。
對於要有美元結算活動的金融機構,限制其與某些人士的往來,都提供了大量金融市場的變動因素。其後當然有中東的局勢,兩伊的問題,多年來都是大家的焦點,最近的伊拉克事件,放在如此的大框架內,一點也不奇怪。繼續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只是角色換了人選,以往可能是中東各國,後來可能是阿富汗,到如今是伊拉克而已。
地緣政治發展往往想像之內
以此觀之,即使金融市場對於上述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短期有大的反應,但中長線而言,大家都知道,這些問題,長久以來都存在,不可能短期內解釋,相對而言,反而較易消化,回復常態。當然,投資者要把握這方面的機遇,也可以留意外國的新聞,事態發展往往是想像之內。
雖然具體的發生時間地點人物等,大概連局內人都是最後一刻才知道結果,但以普通人的身份,在動盪一刻以金融資產工具保障本身利益,其實只要多留意,風險是可控的。
相比之下,上述的央行因素,對於投資者的風險回報,其實更大影響。上周提過,早前有歐洲央行的行動,歷史性的負利率,為的是什麼?顯然,當地復甦力度有限,為了避免跌進通縮的漩渦,最佳做法是防患於未然,倒不用理會什麼歷史背景對通脹的顧忌,乾脆就把通脹搞上去,才是上策。
歐洲方面,其實之前是走得太慢了。可不是嗎?以美國如此大力度的量寬,最近才開始所謂退市,減買債步伐維持一致,證明可以有條件有空間,由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回復正常。聯儲局最新給予的下調經濟前景展望,正好說明,總體來說,仍不算是十分理想,如此一來,歐洲之前的保守取態,可算是太不合時宜了。
美聯儲局前瞻性高 押注有因
無論如何,以美股近幾年的漲勢,近年的連番創新高,可以想像,美國聯儲局是有前瞻性得多,當日的決策,大膽而務實,相比之下,歐洲央行昧於形勢,只懂回顧以往的情況,拿着倒後鏡來做將來的決定,高下立見。 如此說來,投資者長期還是押注於美國,可不是沒有道理,即使過程中有很大代價,亦無可厚非。■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