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立法會財委會討論新界東北前期撥款申請,受到激進人士衝擊。香港是法治之區,市民表達意見應依循合法途徑,暴力衝擊導致執法人員受傷及設施損毀,理應負上法律責任,市民不應隨意附和。
開發新市鎮是香港數十年來賴以開拓可供應發展土地,以滿足市民居住及生活的需求。 沙田、荃灣、屯門、大埔及將軍澳等新市鎮都是透過規劃及徵收私人土地等程序而建成,時至今天,這些新市鎮都發展成熟,為數以百萬計市民提供安樂窩。
公屋輪候冊逾20萬申請者
開發新市鎮是香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現時公屋輪候冊超過二十萬申請者,私樓樓價雖然受到政府實施辣招的制約,但仍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特區政府成立後,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以至後期「沙士」襲港,到2008年又有雷曼事件引致金融海嘯,經歷這段較長艱難時期,整體經濟不景,社會對樓宇需求下降,當時開發土地一直沒有被列入急需處理的大前提。
2009年全球量寬,部分資金流入樓市,成交價量齊反彈,但這之前私樓建屋量一直處於低水平,就算政府加快批地及發展商馬上建房,仍要經過兩三年建築期始能應市,供求失衡以致樓價在繼後幾年持續攀升,樓價飆升至脫離首置市民上車能力兼且泡沫跡象漸現,引致後期港府被迫出手,以辣招壓抑主要來自投資及投機的需求。
研究新界東北新市鎮規劃始於多年前,早於討論東鐵落馬洲延線時,已預留古洞北車站,就是為發展新市鎮作準備。現屆特區政府肩負重任,多次規劃諮詢過程中,吸納民意,比如加大公營房屋比例以及增加新就業崗位等,都已反映於修改方案中。
香港過往徵收土地作發展,無論在甚麼地方,每次都遇到受影響人士反對,但如果每次都「不遷不拆」,如何成就今天數以百萬計人士所居住的新市鎮?港府在徵收私人土地及進行拆遷,早已確立了一套法定及行政準則,針對不同類別業權人及持份者的情況,作出適當賠償及搬遷安置。有人認為透過作激烈抗爭可以爭得較佳賠償,但港府所作賠償來自公帑,必須予以適當把關。當然遇上特殊個案,比如在高鐵徵收菜園村事件,港府便曾對真正復耕人士提供適當援助,令事件得到解決。料這些經驗累積,亦會對未來徵地拆遷工作有所裨益。
阻新界東北撥款令問題更嚴重
面對公屋輪候人龍愈來愈長,社會及議員都要求政府加快建公營房屋,新界東北就算事事順利進行,最快亦要九年後,始能有公屋落成讓輪候者上樓。在現階段去阻擋前期撥款,又沒有提出其他替代方案,等同把房屋問題困在死胡同,徒令政府施政更加困難,這不是為香港市民福祉着想的行為。■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