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阮玲玉《戀愛與義務》重返上海 老電影「修舊如舊」最難


放大圖片

■《戀愛與義務》劇照,阮玲玉在片中的女大學生造型。

中國默片時代巨星阮玲玉的經典作品《戀愛與義務》,時隔83年後重返上海,在歷史悠久的大光明電影院隆重獻映,受捧程度絲毫不亞於任何一部新片。得益於高超的修復技術,老膠片煥發勃勃生機,愈來愈多經典影片重見天日。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現時老電影修復理念已較早年不一樣,愈發注重「修舊如舊」。他並指出內地藝術片展映市場正在形成,老電影重映的商業價值不容小覷。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圖:本報上海傳真

阮玲玉一生參與過29部電影演出,膠片仍存世的僅有9部。《戀愛與義務》自1931年在上海首映後,就銷聲匿跡,唯一的拷貝現藏於台北電影資料館。台北電影資料館館長林文淇對本報表示,雖然年代久遠,好在館方於上世紀90年代取得的原拷貝,僅有一卷有些許粘片,其餘多為霉斑與褪色。即便如此,由於台灣本地電影修復公司對早期默片的修復參數不足,《戀愛與義務》於去年遠渡重洋,交由世界電影修復技術最頂尖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實驗室處理。經過來回多次修正,終於完成2K分辨率的修復。整個修復工程耗時8個月,花費新台幣200萬元。修復後的《戀愛與義務》,作為「中國經典影片修復單元」的展映片之一,與阮玲玉的另一部作品《神女》,共同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大推舊片修復單元

壓軸「中國經典影片修復單元」的是《盤絲洞》。這部拍攝於1927年的電影改編自《西遊記》,87年前在上海中央大戲院首映時,刷新國產影片首日票房最高紀錄。這部當年取得巨大商業成功的電影,引領同時期武俠神怪片風潮。此後《盤絲洞》曾被列入禁片,加之保存不善,拷貝早已消失多年。兩年前,《盤絲洞》的拷貝,卻意外出現在挪威國家圖書館的資料庫中。為避免修復後的影片再次丟失,挪威國家圖書館特意在今年掃描了《盤絲洞》的數碼版本。

已故名導謝晉的電影名作《舞台姐妹》拍攝於1964年,今年恰逢該片問世50周年紀念。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舞台姐妹》進行了更為精緻的4K掃描、4K輸出全彩色修復。上海電影技術廠同樣與意大利博洛尼亞實驗室合作,僅意大利一方,80多名專家就修復了整整半年。

2012年,傳統電影膠片全面停產,不僅意味着電影從此跨入全數碼時代,也預示着100餘年來,曾作為電影主要物質載體的膠片,從此被納入歷史文化遺產的行列。最近10年,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相繼舉辦以舊片保護與修復為主題的國際電影節,康城、柏林、威尼斯等著名影展也紛紛增設舊片修復展映單元。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表示,中國老電影的保護與修復同樣刻不容緩。他指,拍攝於1949年以前的電影,九成以上都已難覓蹤影,尚能找尋到膠片的,保存狀況亦是堪憂,有些甚至僅得殘片,諸如《盤絲洞》等攝於上世紀20年代的影片,有拷貝存世的尚不足10部。

修復觀念日趨先進

老電影修復,主要由兩個工序組成,即物理修復與數碼修復,前者主要解決粘片、脆片等問題,後者則指經由電腦處理,消除畫面斑點、聲噪。在石川看來,現階段之所以要與國外電影修復機構合作,除了國內在物理修復方面的技術尚且落後外,國外「修舊如舊」的先進理念,亦是重要原因。他坦言,早年國內亦有對老電影進行修復,卻是觀念落後的「修舊如新」,不能嚴格遵循保護老電影的原則。

「老電影修復最重要的是,如何重現歷史面貌,」石川說,很多問題,並非有技術就能解決。以《戀愛與義務》為例,今次修片之後仍然存有「色差」,是修復成功的標誌,「上世紀30年代受困於燈光與洗印的局限,夜戲有種種限制,故電影常常以偏藍的畫面象徵夜晚,偏紅的畫面模仿白日,若不明就裡,修片時將整部片子統一色彩,是嚴重失敗的修復,完全失卻老電影的味道。」

 石川表示,中國與意大利合作修復《舞台姐妹》時,亦有不少中國電影史專家參與其中,「1964年的中國電影用甚麼膠片,用甚麼機器,用甚麼藥水,都需要在修復時仔細考量,盡量保存當時的呈現效果。」與此同時,修復老電影時,導演、攝影師的創作風格,也一定要納入考慮,「幸虧《舞台姐妹》年代並非特別久遠,還可以找到許多當時電影的拍攝資料,如導演、攝影師、美工的文字自述等,再早期的電影就更加考驗修復的水平。」

電影修復有市場

過去三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還與國外機構合作,修復了《十字街頭》(1937)、《八千里路雲和月》(1947)、《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麗人行》(1949)、《烏鴉與麻雀》(1949)等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名片。但上述影片均為黑白片,採用的都是2K修復技術。此番《舞台姐妹》的4K全彩色修復,不僅技術難度遠遠大於前者,且在成本、周期上也對修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修復一部老電影,耗資從幾十萬至上百萬元人民幣不等。坊間亦有人質疑,花費甚多卻僅僅於上海電影節期間放映一至兩場,此後仍長休於庫房,如此修復價值幾多?對此,石川表示,遑論文化意義,老電影的商業市場也不小,現時各大國際電影節都設有舊片展映單元,修復後的老電影可以去參加其他國際電影節,取得放映收入,亦算是一種發行渠道。據悉,4K修復版《舞台姐妹》明年就要去康城參展,《神女》也於本月赴法國電影資料館進行歐洲首映。

除此以外,在石川看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放映的老電影,場場火爆,說明內地藝術展映市場正在形成,這也為更進一步的商業發行埋下伏筆,「比如修復後的老電影可以發行藍光DVD等音像製品,且現在新媒體和移動終端崛起,亦可與運營商洽談網絡發行市場,雖然與傳統商業的運營模式不盡相同,若另闢蹊徑的話老電影的商業潛力也很大。」

相關新聞
阮玲玉《戀愛與義務》重返上海 老電影「修舊如舊」最難 (2014-06-27) (圖)
銀幕短打:《逆權大狀》的啟示 (2014-06-27) (圖)
新戲上場:《失魂》直視靈魂深處 (2014-06-27) (圖)
影碟別注:《Lego英雄傳》樂高造世界 (2014-06-27) (圖)
《巴黎晚秋》生命中的縫隙 (2014-06-20) (圖)
影音館:雌雄同體淚之旅《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2014原聲大碟 (2014-06-20) (圖)
流金歲月:程剛的溫柔寫實風 (2014-06-20) (圖)
影訊:中國故事「叫板」荷里活 (2014-06-20)
翁子光 書寫女性 對照時代 (2014-06-13) (圖)
銀幕短打:評論的姿態 (2014-06-13)
新戲上場:《小失戀.大漫遊》自我發現之旅 (2014-06-13) (圖)
影評:治大國若烹小鮮《舌尖上的武士道》 (2014-06-13) (圖)
《夜鶯》回家.歸根 (2014-06-06) (圖)
影音館:《The Fault In Our Stars》青春殘酷物語 (2014-06-06) (圖)
影訊:兩岸電影展首次走進台南 (2014-06-06)
對照記:消失的青春夢《淘氣雙子星》 (2014-06-06)
王育麟 現實主義者 (2014-05-30) (圖)
銀幕短打:強招成災三少爺 (2014-05-30) (圖)
新戲上場:《雷諾亞的繆斯》光影作畫 (2014-05-30) (圖)
視事追擊:你好嗎,死神君 (2014-05-3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