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豪智
現時,說到熱門的社交網站,莫過於Facebook、Twitter及微博。各家網站進行分析時都有應用「大數據」(Big Data),Facebook亦透過網民讚好的信息內容、關注專頁的類別等,記錄每一個用戶的使用習慣、興趣、個人取向等私隱,在商業宣傳上,加以利用。除了商業行為以外,Facebook還會運用所收集的資料分析個人價值觀、政治取態,影響本港政治生態。
發放政治動員訊息
最近,Facebook被踢爆在沒有通知用戶下,擅自利用網民的資料進行心理實驗,更改他們的動態消息內容,測試其情緒反應,並發現用戶在動態消息上看到較悲觀的內容,他們便會發表較悲觀的內容,反之亦然。這類實驗已進行數百次,其中一次於2010年美國中期選舉前,向6100萬名用家發放政治動員訊息,測試這類訊息會如何影響投票取態,政治用途明顯。
儘管Facebook營運總監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公開回應,承諾他們不會嘗試控制用戶情緒,但《華爾街日報》報道,原來Facebook自2007年起一直有小組專做這類實驗,直至近期可以毫無限制地任意使用全球13億用戶的資料。
當大家每天在Facebook 發佈個人信息、與朋友一起「打卡」、發佈相片時,你們又有沒有想過正在被人監視?有沒有想過正在被人控制你的思想?事實就擺在眼前,筆者並非危言聳聽。
Facebook 是美國的公司,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有權以國家安全等種種理由要求Facebook 配合,甚至直接操控用戶所接收資訊的範圍。Google、Amazon等世界級美國大企業也曾被揭發類似的事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查斯諾登所公開的資料及歐盟的相關法院案例。Facebook的心理實驗,在現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對大家有甚麼警惕?會否影響網民的價值觀?
煽動網民反政府
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形成受着不同因素所影響,包括家庭、社會、個人地位、報刊、電視、老師、朋友和公眾人物等等。越經常接觸的因素,就越能影響個人價值觀。每天年輕人都會習慣瀏覽Facebook 超過一次,在Facebook 所接收的資訊,就會對他們潛移默化地建立或改變個人價值觀。
當Facebook變成美國政治工具時,就像上面所提到的2010年美國中期選舉控制選票手法一樣,煽動包括香港在內的全球用戶,反他們的政府,干預地區事務,從而營造有利美國的環境。在「七一遊行」前後一個星期,心水清的讀者會發現,Facebook故意顯示較多政治相關的信息,尤其是反對派專頁的內容,會經常出現在用戶的個人動態資訊版面中,在配合無良媒體政治抹黑的情況下,最後導致部分市民價值觀轉向支持反對派而上街。由此可見,Facebook對於用戶的價值觀影響是巨大的,並對整個社會價值觀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筆者認為Facebook的心理實驗對社會的警惕是:用戶在建立社會時事觀點時,應有批判性思考,多看不同的資訊來源,分析背後的利與弊,建立良好的價值觀。舉個例子,反對派在Facebook 常宣揚「寧願原地踏步,都不願行差踏錯」的價值觀。試想想,如果社會真的選擇沿用現時以選舉委員會選出行政長官,而放棄民主成分有所提高的一人一票普選制度,豈不才是真正的「行差踏錯」嗎?這 對香港民主發展並無任何好處。所以,網上社交平台所灌輸的價值觀,大家應深思熟慮,才選擇相信與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