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日前整理鞋櫃,發現有幾對九成新的皮鞋。因為是皮底或薄膠底,因年紀老邁,害怕鞋底容易濕滑而導致跌倒,因此多年不敢再穿。
因此,把它擦亮收拾好,問小兒子要不要。他連看也不看,便說不要。拿到辦公室問有無合穿的,他們都說,哪有穿人家的舊鞋的?拿去「救世軍」的舊衣物收容站罷。
想當年,小兒子把款式舊的領帶給我,我也是照打如儀。有一年去羅湖拜祭母墳,運動鞋突然甩底,只好到大埔大兒子的家中,換上他的一雙舊皮鞋,至今仍然穿着。世界輪流轉,我們那個年代,是兒女穿上父母的舊衣服,兄姊穿的不合身了,再傳給弟妹,舊衣服裁短放闊,家人傳承,習以為常。
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內地由於錯誤的「舉三面紅旗」,搞「大躍進」,衣食奇缺,港人把糧食和舊衣服送回內地,接濟親友,比比皆是。今天豐衣足食,哪還有傳承舊衣服鞋子的?
我們這一代,都崇尚古訓。宋朝王安石說:「制俗以儉,其弊為奢」;司馬光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清代王韜說:「欲富國者,莫而足民;欲足民者,莫如節用」。
正是我們這一代生長於並不富足的年代,戰時物資匱乏,戰後百業蕭條,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也並不是一個物質那麼豐足的社會。那時候,哪有崇尚名牌的風氣?哪有普遍的「豪門夜宴」?
我們這一代,由於苦難的經歷,因而養成節儉的習慣。例如衣物是用破用壞了才丟棄,但現在不少青年人是把舊的不合時髦的便丟棄掉。我知道有些朋友是把買回來的衣物或鞋子,再看看不合心意,就是全新的也丟棄掉。我卻是一如既往,一套西裝可以穿上三十多年,不是沒有能力添置新的,只是覺得丟棄了可惜。我不講究款式和色澤,即使稍為狹窄一點的衣褲,只要勉強能穿得上,便不丟棄。
因此,要我丟棄幾對九成新的皮鞋,便有依依不捨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