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反思之一
《紫荊雜誌》評論員
「佔領中環」打着「愛與和平」的幌子,從中環蔓延到銅鑼灣、旺角,演變成失控無序的「佔領香港」亂局。如同所羅門的瓶子一旦被打開,魔鬼就橫行無忌。這種亂局給香港社會民生以及國際聲譽帶來最嚴重的損害,其範圍之廣、時間之久、秩序之亂、傷害之深,自香港回歸之後,前所未見。它即刻造成的巨大危害,已經有目共睹,而其帶來的更深層持久的惡劣影響,更加令人擔憂。「佔中」之後,如何收拾殘局,重構社會,值得深思。
「佔中」危害引發國際關注
「佔中運動」發起之後, 給香港社會帶來重創,引起各方尤其是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眾多國際有識之士表達了對「佔中」的不解,以及對「佔中」造成巨大危害的遺憾。前港督衛奕信10月16日在英國上議院關於香港問題的辯論中表示,沒有明顯證據證明中國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英國上議院發言人威廉.華萊士,形容香港警方的做法「大部分適當」。在政改問題上,他認為不應訴諸於類似「阿拉伯之春」的「街頭政治」,而漸進的「改革、磋商以及緩慢的進步」才是較佳選擇。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的私人秘書、現任議會上院議員查爾斯.鮑威爾的表達則更直截了當,他表示香港擁有廣泛的自治權,自治程度遠超當年英方就香港問題與中國開展談判時的預期,「我從不認為中國會改變這一基本立場」,香港的「佔領中環」參與者「不切實際」。
「佔中」之後如何重構社會
「佔中」的危害是多層面、全方位的,同時又超越現在、波及未來,其造成的深刻而巨大的破壞,如何在「後佔中」時代得以修復,令人深思。
一是如何重新樹立法律的權威。法治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是香港向世界展現健康形象的關鍵所在,其支柱產業金融、旅遊、物流等,所依靠的就是香港可靠的法治。而「佔中」視法律為無物,乃至10月20日,高等法院頒布臨時禁制令,禁止佔據旺角和添美道一帶的道路,竟被「佔中」者置若罔聞,其對法治的藐視令人震驚。正因於此,法治的重建是當務之急。首先,重構法治的核心在於,堅決捍衛基本法的權威地位,推動全社會形成維護及遵守基本法的氛圍,令政改始終在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框架下有序推進。其次,對於此次「佔中」大規模的違法行為,應在法律層面作出合理的裁決,令被「佔中」踐踏的法律尊嚴得以重新樹立,給全社會帶來警醒,從而對法律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形成深刻的認識。
二是如何重樹香港的國際形象。香港的國際聲譽主要來自於「一國兩制」政策的穩定實施,這是保證香港繁榮穩定的政治基礎。中央對港「一國兩制」的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澄清與回擊對「一國兩制」的質疑與詆譭,是為國際社會對香港重拾信心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香港應積極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健康的形象,在國際社會中發出正面的聲音。以政策的穩定,與姿態的進取,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
三是如何彌合社會關係的裂痕。香港人一直以來對「獅子山精神」引以為傲,《獅子山下》中唱到「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說的是香港人的團結凝聚的精神。「佔中」以其激烈的方式,將理性的溝通交流,變為粗暴的指責攻訐,並將這種香港立法會近年來的流弊,擴散至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假如這種裂痕不能彌合,香港的後續發展就不能凝聚共識,共克時艱。「解鈴還須繫鈴人」,香港團結凝聚的精神是在香港無數代人艱辛打拚、共創輝煌中凝結的共識,而這一精神的修復,同樣包含在一個再創輝煌的過程中。這一過程需要香港人在回歸理性平和的基礎上,走出當前激進衝突、壁壘分明的人際迷思,以認同差異、包容差異的務實心態,推動香港社會發展;這一過程同樣需要政府兼顧社會各階層利益,令發展成果惠及全社會,以此激發社會的整體自豪感,重塑一個緊密的社會共同體。
四是如何破解青年一代的危機。香港的未來需要健康理性、積極進取的青年,需要「建設的一代」。此次「佔中」組織者,不惜鼓動學生以罷課罷學的方式參與其間,利用他們的心智未熟,鼓動他們盲目的熱情,行極具破壞之事,將其塑造成「破壞的一代」。究其原因,在於青年一代對國家、歷史知之甚少,遇事沒有家國歷史之思,所思所求,空無依傍,脫離現實,在狹隘的視野中容易產生偏見,走向偏激。青年人對國家、歷史的認識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各種形式引導青年人關注國家,認識歷史,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與歷史責任感。而有志於在香港未來發展中一展身手的青年人,也應該珍視香港自由寬鬆的社會氛圍、具有國際視野的教育環境,充實自己。正如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的私人秘書查爾斯·鮑威爾所說:「如果我是一個香港年輕人,我會專心致志地利用好現有的廣泛自由和自治權,最大限度地利用香港的就業機會、旅行自由、海外就業自由、教育機會等等,充分享用這一切。」
香港一直以來被稱為「福地」,地理環境優越,政治發展穩定,既無天災襲擾,也無恐怖主義侵犯,在日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是一方值得豔羨的「淨土」。但此次「佔中」,卻以人為的肆意破壞,令香港陷入最壞的局面。香港社會應對其後續影響予以警醒,阻止其「流毒」蔓延,令其成為香港社會未來發展的「前車之鑒」,從而重整法治、凝聚人心,彌合社會的裂痕,帶給香港美好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紫荊雜誌1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