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林鄭:「重啟政改」不切實際


放大圖片

■林鄭月娥 黃偉邦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自明、鄭治祖)「學民思潮」5名成員日前發起所謂「無限期絕食」,要求與特首梁振英就重啟「政改五步曲」對話。特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強調,「學民」要求「重啟政改」是不切實際的要求,又指特區政府會在「佔領」結束後開展第二輪政改諮詢,屆時當局會聽取他們的意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則指,絕食「自殘」無助解決問題,而第二輪諮詢或會建議調低現時選委會八分一提名門檻、設正式渠道讓民意可影響提委決定等,希望學生應爭取一些在現實上更開放、更民主的制度。

林鄭月娥昨日在出席一公開活動後,被問及「學民」通過「絕食」要求與特首梁振英就重啟「政改五步曲」對話時表示,特區政府很關心絕食同學的身體狀況,故她與特首梁振英都先後呼籲學生要保重身體,「我知道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前日聯絡了在金鐘『佔領區』的醫生,請他們小心照顧這群同學,監察茈L們的情況。我知道已經有(截至昨日下午)兩位同學已經停止絕食。我希望其他同學都盡早結束絕食,離開現場。」

政改諮詢須在人大框架下進行

她並強調,無論是政改諮詢或展開對話,都必定要在香港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規定下進行,待特區政府準備就緒,開展第二輪公眾諮詢後,她很樂意與學生代表討論,並聽取他們的意見,「我呼籲學生應先撤離『佔領區』,因為大部分市民都覺得是時候結束這個行動。」

被問到「佔領」者不撤離是否沒有對話的可能時,林鄭月娥只強調,對話要建基於法律基礎,及在實際可行情況下尋求出路,「無論是今日或過去一段很長日子,我們都是反覆強調:要在香港發展民主,要推展香港的政制發展,必須按荌禰貌k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來進行。」

林鄭月娥又提到,她昨日接獲自由黨立法會議員田北俊來電,要求特區政府與「學民」對話,她向對方解釋,「學民」要求「重啟政改」,等於要推翻全國人大常委會「政改五步曲」的第二步,即是要求重新開始,這個要求是不切實際的。

譚志源:自殘不能脅迫政府退讓

譚志源昨日在另一場合也指出,所謂「對話」倘以「重啟五步曲」或要撤回全國人大常委 會有關香港政改的決定,無論在法律上、程序上或者在政治現實上也是絕對沒有可能會發生的事,希望學生「退而求其次」,爭取一些在現實上更開放、更民主的制度。

被問及「學民」發起的絕食行動是否未能「感動」特區政府時,他坦言,作為一個政府,是不會認同也不會接受以一些違法的行為、一些脅迫的行為,或好像絕食這一類自殘行為,而作出一些所謂的「退讓」。

譚志源強調,絕食行動是一個自殘行為,對身體沒有好處,也無助解決「佔領」、政改問題,而「佔領」行動至今已70 天,社會主流意見都希望盡早和平結束這個「佔領」行動,若只是為了當下的一些政治需要而作出一些所謂對話、回應,只會損害香港的長遠利益,故在這一刻,對話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撤離現場、結束絕食行動,希望「學民」多聽一些同路人的勸告,早日結束絕食。

「佔領」結束後盡快展開次輪諮詢

他續指,在「佔領」行動結束後,特區政府很快會開展第二輪政改諮詢,屆時整個諮詢過程將會面向社會全方位,又透露「政改三人組」會再和特首商量,並集中研究根據香港基本法附件一的修訂內,可加入比較寬鬆的「程序」,令制度更公正、更開放、透明度更高,「那麼市民的接受程度、希望都會再高些。」令宣稱要否決方案的反對派議員「回心轉意」。

譚志源舉例說,「譬如很多人提出在『入閘』方面是否可以有一個較低的門檻、比現在八分一更低的門檻可以『入閘』,使更多人可以參選?在參選的程序、過程裡,可否讓市民的民意有正式的渠道可以表達出來,影響到提名委員會的決定?提名委員會作決定的時候,透明度和問責性是否可以提高?」

相關新聞
林鄭:「重啟政改」不切實際 (圖)
各界:尊重憲制 放棄妄想 (圖)
陳永棋:「佔領」若生悲 全港是輸家 (圖)
社聯促「佔領」者撤離
吹雞「佔」聖誕 網民被捕
旺角續「鳩嗚」 商戶慘情 (圖)
煽拖篋狙擊金舖幸無人響應
麗芸落區 (圖)
「佔中」義工爆肥黎策劃做騷
黃之鋒悄停絕食 被撞破始交代 (圖)
市民批有傳媒「造新聞」 促監察 (圖)
各界批戴再煽違法 促港大炒魷 (圖)
戴耀廷《紐時》煽拒交稅阻施政
特稿:訟黨內訌 湯家驊「被棄掌」新東
特寫:驚犯眾憎 「袋巾」諷戴「不諳歷史」
中央「圍獵」一年擒周老虎 (圖)
專家解讀:周案涉機密或不公開審理
呂新華揭「你懂的」背後故事 (圖)
政法高校生:周掌政法破壞法律最可悲 (圖)
中國石油大學「去周化」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