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曾經遊過敦煌石窟,那是二○○一年絲路之旅的行程,因為沒有甚麼特別關係,只如一般遊客般,參觀了一般開放的洞窟展廳,講解也不太精彩,以致遊覽印象模糊,一直盤算着甚麼時候,要好好重遊一趟,仔細觀賞,奈何時機不合,拖延再三!
想不到,來不及遠赴敦煌,敦煌已然搬在眼前。
香港文化博物館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展示約一百二十組展品,包括三個具代表性的複製洞窟、長達近十三米的涅槃佛像彩塑臨本、回鶻文木活字粒、古藏文經卷、敘利亞文聖經、海內外僅存的西夏文經咒要語和一些壁畫臨摹作品等。
原大複製的三個洞窟,觀眾可看到洞窟內的壁畫、塑像外,更可觀察洞窟的建築結構,配合昏暗燈光,有如置身敦煌石窟的現場狀況及氣氛。由於現場環境較暗,因此會有電筒提供,參觀者可以拿着電筒,以重點方式細看。
是次展覽的另一個重點,是一個巨型佛像:「涅槃佛像」。它原是莫高窟最大的一尊涅槃像,香港這個臨摹展品亦有 十三 米長,右手枕頭而臥、左手輕放身上的姿勢,稱為「獅子臥」,從印度傳入,跟一般凡人去世的模樣和姿勢不同,加上佛像表情平和、臉帶微笑,顯示佛教的涅槃觀,有不生不滅的超脫境界。
佛教故事經常出現相同的題材,因此不同時代的壁畫,都在述說相同故事。這次展覽展示的敦煌壁畫皆為臨摹作品,策展安排上,頗見心思,把同一題材、不同時代的作品並放,從此可看出不同的表達手法。其中西夏時期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最為有趣,觀音像旁繪畫出當時的人類活動,包括舂米、釀酒、打鐵等,亦有犁、鋤、鐮、鋸等生產工具,此外更有人玩樂器、雜技等,一百六十 多個圖像,簡直是社會生活的縮影。
敦煌石窟被譽為「牆上的圖書館」、「中世紀的百科全書」,它的文物內容豐富多姿,要看,真是怎也看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