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兩岸三地近年互動頻繁,流行文化更互相滲透,然而,在更深的層次上,仍然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其中最明顯的是對進口電影的名稱翻譯上。
電影譯名不但體現出三地的語言特徵和文字風格,也反映當地譯者對該電影主題及其背景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少女香奈兒》為例,法文原名為Coco Avant Chanel,英文直譯為Coco Before Chanel,意指電影把取材放在成名之前的香奈兒生活片段上,因為,雖然Coco Chanel是這位時尚女王最廣為人知的名字,但從Coco到Chanel,不但有一段距離,更代表不同的含義。
因為Coco不是Chanel的少女時代,她少女時的名叫Gabrielle。Coco是她當歌女時,為了取悅聽眾而取的名字,也是朋友和情人對她的暱稱。Coco是個普通的女人,Chanel則是名女人,代表設計大師,一個品牌,一代偶像。所以,《少女香奈兒》這個名字令人以為講的是時尚大師的少女故事,但電影的時間背景主要從她二十一歲遇到第一位情人到三十六歲第二位情人逝世為止,講兩位富裕情人如何引領她走進上流社會。可見,譯名沒完全體現原著精神。至於台灣的《時尚女王香奈兒》和內地的《時尚先鋒香奈兒》,前者有女權味道,後者則具革新含義。
而於二零零四年上映、由里安納度狄卡比奧主演的《The Aviator》,是講述美國「隱士大亨」侯活曉士(Howard Hughes)早年生平的傳記電影,香港譯為《娛樂大亨》主要反映他在荷里活當製片家的事跡,這是典型的港式風格,直接到位;台灣的《神鬼玩家》帶點嘲諷,可堪玩味;內地則望「名」生義,照字面譯為《飛行者家》,雖然飛行是他的愛好,但譯名缺乏想像力,激不起人們的好奇。
另一些名女人傳記的譯名也很有趣,像《昂山素姬》和《摩納哥王妃》,香港和內地的譯名簡單乾脆,但充滿愛心的台灣則賦予情感色彩,分別取名《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和《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而瑪麗蓮夢露的傳記《My Week with Marilyn》,內地的《與夢露的一周》純屬中性描述,《情迷夢露7天》為港式低調,《夢露與我的浪漫週記》則是典型的台式矯情。難怪人們說,台灣像一位多情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