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農業投資增加,農企也開始拓展食品加工,如此可以大幅提高利潤,從而解決三農問題。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
議題探索:單元三:現代中國(按教育局課程指引)
主題:改革開放政策對於國家的整體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甚麼影響?
.中國作為一個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在何等程度上是可行的?當中有甚麼挑戰和機遇?
.中央人民政府怎樣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新聞背景:農民收入增幅高於市民
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在2015年一季度,湖北省農民收入增幅高於市民,農村消費增幅高於城鎮,農業投資增幅高於工業,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三農」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一道亮色。
模擬試題:
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2000年初,湖北省監利縣委書記提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001年三農問題的提法寫入文件,正式成為內地理論界和官方決策層引用的術語。
資料B:得益於工資、經營和轉移收入的大幅度增長,2015年一季度湖北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8元,同比增長11.1%,高出城鎮居民收入增幅1.9個百分點。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帶動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繁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81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2元,增長15.8%,高於城鎮居民6.4個百分點。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622.79億元,增長13%,高出城鎮市場1個百分點。
資料C:2015年一季度,湖北省農業投資也大幅增加。在全省二三產業投資增幅回落較大的局面下,農業投資增長勢頭強勁,全省農業完成投資100.7億元,增長42.7%,增幅同比提高17.3個百分點,為後期的農業發展卯足了後勁。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分析,「工業生產不太景氣,農業發展相對平穩,很多投資商轉而將資金投到了農業,農業漸成資金窪地。此外,國家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也是拉動農業投資增長的重要因素。」
想一想:
a.參考資料A及就你所知,試分析當年出現「農民真苦」現象的成因。 (4分)
b.參考資料A及就你所知,「三農問題」會引發甚麼的社會問題? (8分)
c.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近年政府推行了甚麼措施,令到農民生活得以改善? (8分)
概念鏈接: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安徽省首先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簡稱「承包制」),向農民轉讓土地的使用權,開始時只把大規模的合作生產單位拆為小規模的生產組,後來才進一步把耕地直接分給農戶。政府和農戶雙方協定一個生產指標,農戶上交公糧後,餘下的收成,可以自留或在農產品市場出售。至1993年,政府通過修改憲法,確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合法地位。
參考答案:
a.改革重點在城市: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村只被視為糧食生產基地,缺乏長遠的投資建設,令農村發展頗為落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引入承包制,提升農民生產力,又鼓勵農村發展鄉鎮企業,但由於國家改革重點集中於發展城市經濟,未能兼顧農業、農民、農村的發展需要,形成所謂「三農問題」。
生產技術滯後:在改革開放下,農業的生產技術仍然滯後。中國農村雖然佔全國勞動力達五成以上,但由農民所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卻只有不足兩成。事實上,中國農村基本上仍屬於小農經濟,生產效率低,無論在勞動力、資源和技術支援上均有不足。
b.城鄉差距: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快,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卻慢。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偏低,目前有接近8,000萬貧困窮戶居住在落後的農村和山區;相反,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政府主要在沿海城市發展市場經濟,令這些地區透過工業產品出口致富,成為國家主要的經濟動力。此外,農村人口流失亦是城鄉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造就農業技術提升、產量增長的同時,亦釋放出大量剩餘勞動力,流向城市。
貧富懸殊:改革開放以來,全國部分人,特別是東部沿海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但大部分農村居民仍未能因經濟改革而富裕起來,在經濟高速發展下,反而出現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現象。在全國性的貧富懸殊現象中,城市人口遠比農村人口富裕,東部地區遠比西部地區富裕。結果,高收入階層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東南沿海地區;低收入階層則主要集中於中部和西部地區,如經濟效益差的城鎮企業的工人或退休職工。而西部地區最為貧困。
民工問題:民工除了面對戶口制度、醫療、教育的問題外,一些城市企業的僱主往往利用民工的暫住身份,對他們進行剝削,拖欠薪金。領取暫住證的民工,他們始終不屬於城市戶口,無論在住宿、教育、醫療保障各方面,仍然遇到種種困難。在很多城市裡,政府開設的學校徵收的學費較高,民工家庭難以負擔,令他們的子女難以接受正規教育。
環境惡化:環境惡化的原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令本身氣候乾旱及缺乏水資源的北方和西北地區沙漠化速度加快。加上,在某些地區的農民過度生產,大量的畜牧和耕種活動引致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積縮小,令環境惡化。
c.「以人為本」的社會改革:
面對改革開放衍生的社會問題,國家提出「以人為本」的改革方向,指出在經濟改革的同時,更要突出社會改革,只有解決種種社會問題和衝突,才能確保國家能持續穩定地發展。
在社會改革的總綱下,中央政府於未來施政理念中建立了兩大重點,分別為「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是針對現時經濟快速增長下的新國家發展觀。在改革開放時期,國家發展以經濟為主軸,無可避免地忽略社會其他方面,因而衍生不少問題。科學發展觀希望把國家發展主軸建立在「以人為本」上,為經濟體制作出微調,令它可朝一個健康及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在社會其他方面取得長遠的平衡。
改善國民收入的嘗試(三次收入分配工作):
首先,中央政府嘗試解決農民收入偏低的問題。中央政府廢止了《農業稅條例》,一步一步取消農業稅,又免收牧業稅(第一次收入分配)。
近年來,政府進行第二次收入分配,更重視社會福利工作,把國家收入直接用來改善民生。中央政府民政部近年來大幅增加社會福利的開支,國家財政預算中,醫療、衛生兩項開支增加,並開始在各地實行醫療福利制度試點,長遠目標是希望城市和農村整體人口均得到醫療保障。在教育方面,政府增加開支,其中 280億元用以免除全國1.5億農村兒童義務教育的學雜費。2007年透過中央撥款49億元和地方投入,加快興建廉租房,目的是為全國近1,000萬戶城市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
第三次收入分配是指透過慈善捐獻,救濟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鼓勵慈善捐獻及慈善組織的工作,這除了可推動國家財富再分配外,更可培養人民關懷社會的風氣。目前在中國由志願者、義工組成的慈善組織仍屬起步階段,但據估計這些慈善組織為數達300萬之多,真正有向政府登記的只得十分之一。除了協助慈善組織,政府亦積極鼓勵慈善捐款,對改善農民的處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