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鄺文峯
香港電影有過種種的成功方程式,由黃飛鴻系列武俠片,到周星馳的無厘頭笑片,再到《警察故事》、《無間道》等警匪片系列,都能拍出別樹一幟的香港特色,叫好叫座。然而在這些既有的框架外,港產片還能作出甚麼嘗試?兩年前《狂舞派》跳出驚喜,算是一個小突破。今年年初,《五個小孩的校長》返璞歸真,創出票房奇蹟,同樣可喜。而剛上映的《壹獄壹世界》告訴我們,在賣青春賣溫情之餘,原來還可以選擇賣膠。
「膠」原是粗口諧音,語帶貶義。真心膠當然會被恥笑,但從另一角度看,如果只為博君一笑而詐傻扮懵,「膠」也不過是無厘頭的另一種展現方式,不但沒有貶義,更要求無限創意,才能發揮其正面作用。要做到這點,其實很難。要討論「膠」文化,當然不得不提高登。由《一路向西》、《紅Van》到《壹獄壹世界》,高登神作三部曲先後由網絡走上銀幕,《壹獄壹世界》上映後更得到不錯的評價。雖然電影整體而言未算驚喜,情節過於平鋪直敘,又只能以露肉為噱頭,未必人人欣賞。但若果撇去電影中的浮誇、荒誕與色情,這套略帶點膠味的監獄風雲背後,也埋藏了點點啟示。
《壹獄壹世界》的一大賣點,在於糅合正經嚴肅的監獄文化和離經叛道的高登文化。兩者表面上南轅北轍,但仔細想想,共通點其實多的是。監倉和高登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語言和制度。監獄術語我們或許認識不多,但見一眾囚犯滿口粗言穢語,卻又間中啟動「懷舊模式」,帶我們「向左走向右走」,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碰撞。更重要的是,自古以來,仗義每多屠狗輩。高登和監獄,同樣卧虎藏龍。從監倉的私刑到高登的起底,同樣是民間為維持公義而另闢的小徑。《壹獄壹世界》有意無意間以監獄的潛規則,帶出對社會不公義的不滿和反諷。由此看來,這種膠又彷彿帶點俠義精神,算是從通俗的網絡文學中進化出來的一小亮點。
雖然《壹獄壹世界》的劇本未算精密,拍不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但作為少有的網絡文學改編電影,至少也是一次新嘗試。加上廖啟智、蔡瀚億等演員發揮不錯,又有熟悉的惡人黃光亮、盧惠光、何家駒客串,也挽回一些分數。《壹獄壹世界》提醒我們,網絡世界從來充滿無限創意,如果能從噱頭中拍出意義,說不定他日會拍成一齣科幻片《香港釋迦牟尼樂園》,又或是文藝片《再別劍橋》。雖然乍看片名,確實有點膠。
|